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手养鹦鹉会感染“鹦鹉热”吗? 看香樟树上站着一只老鹰!
第6版:上海新闻 2023-04-13
去年春天首次筑巢,今年春天再续前缘,一对凤头鹰从杨浦公园“出道”——

看香樟树上站着一只老鹰!

捕食 今年春天,两只凤头鹰又来到杨浦公园 李伟龙 摄

繁衍

“凤头鹰回来了!”本周是第42届爱鸟周,杨浦公园传出喜讯——去年在园内筑巢生娃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凤头鹰,今年再次现身,住进“旧巢”准备孕育新生命。这也是目前上海市区记录到的唯一的鹰科鹰属猛禽。

除了杨浦公园,有人发现,凤头鹰还把巢搭在了附近的复旦大学邯郸校区,这可是城区人流密集之处。那么,猛禽为何会看上我们人类的“宝地”呢?

春归

“看,香樟树上站着一只老鹰!”昨天下午,杨浦公园双阳路大门主干道上,记者看到一群市民正抬头张望,还有摄影爱好者在拍照。高大的香樟树上,去年那个鸟巢还在,但看上去更大也更饱满,估计是重新“装修”过了。一只凤头鹰正昂首站在树枝上,一会儿“沉思”,一会儿理毛,还时不时和人群对望。

大树下,熟悉的绿网再次拉开,还挂上了“内有猛禽,请勿逗留”警示牌。两名保安来回巡逻,提醒市民游客不要靠近,注意安全。

市民方保聚家住附近,只要不下雨几乎天天要来杨浦公园逛逛。去年9月,他就拍到过凤头鹰的身影,此后跟拍不下几十次,记录下凤头鹰幼鸟长大的一幕幕。“去年就有两只凤头鹰在这里筑巢,今年又回来了。除了它们,我还拍到过棕头鸦雀等,公园生态真是越来越好!”他说。

前缘

凤头鹰的回归,是个“再续前缘”的故事。去年四五月间,两只凤头鹰首次来到杨浦公园,筑巢生娃、抚育小鸟,以园内的珠颈斑鸠、松鼠等为食。6月,公园游客渐多,园方怕人类活动惊扰它们,让鹰爸鹰妈产生应激反应伤人,便在树下拉起了绿网,希望人鸟和平共处。

七八月间,凤头鹰幼鸟学会了飞翔,不久便羽翼丰满自立门户。随后,鹰爸鹰妈也不见踪迹,绿网便撤下了。“鸟类只有在繁殖期才需要巢,等幼鸟会飞之后,一家子都会离巢生活。”从去年起就持续关注凤头鹰一家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放说。

今年3月8日,又有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杨浦公园拍到两只凤头鹰捕食、交配的照片,园方立即行动,不仅重新拉起绿网,还火速订购更多绿网扩大保护范围。“育雏期间的凤头鹰可能会有更激烈的应激反应,所以我们的保护范围要更大一点。”杨浦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管理指导科负责人裴蓓说,“去年错过了凤头鹰筑巢和孵蛋阶段,今年再次发现它们来到‘老地方’,很期待补上去年错失的那段‘前情’,让凤头鹰一家的故事更完满。”

待续

不仅如此,这个故事还“未完待续”。4月7日,杨浦公园观测到了第三只凤头鹰,从腹部心形纵纹来看,这似乎是一只亚成鸟,也就是出生一年内、还未达到性成熟的鸟。“凤头鹰雌鸟体型较小,更偏灰褐色,腹部纵纹灰褐相间,而雄鸟的纵纹则黑白分明。”王放向记者科普,“这一只,有可能是那对凤头鹰的孩子。”

王放透露,凤头鹰在离开杨浦公园后,很可能在周边寻找新的住所。他所在的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一幢教学楼前,今年3月20日曾发现有凤头鹰筑巢,不排除是杨浦公园凤头鹰孩子们的“新房”。

为何凤头鹰会在杨浦公园、复旦大学等人流相对密集的地方筑巢呢?王放认为,有可能是这些地方的树种树型和食物来源比较“对味”:“猛禽喜爱的筑巢场所,树木要高,树种组成要丰富,底下还要有草地和灌木。”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市民保护意识提高,凤头鹰越来越不怕人了,因此会选在人流密集处筑巢。“尤其是它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面对人类会越来越放松,如今,凤头鹰、红隼等猛禽伤人的事件数量也在减少。未来几年,凤头鹰或许会不断出现在杨浦公园。”王放说。

对此,裴蓓也表示认同,如果凤头鹰出生在很热闹的地方,基因里会留下记忆,幼鸟也会学习上一代,继续在热闹的地方筑巢。

粉丝

凤头鹰的故事仍将继续。如何兼顾鸟类安全、游客安全与生态平衡,是城市管理的“必答题”。裴蓓说,从绿化管理部门的角度,保护游客和野生动物的安全是底线。拉绿网、设置提醒牌,都是出于安全考量。“凤头鹰在晨昏比较活跃,我们建议游客,最近来杨浦公园可以戴帽子、撑伞。凤头鹰是中型猛禽,所以切不可在它们的鸟巢下逗留。”她说。

“凤头鹰回来了”,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追星”。不少摄影爱好者在公园里日日蹲守时时拍摄,留下了一张张生动的影像资料。对此,裴蓓认为,管理部门也希望借此机会,为今后应对类似情况积累经验:“通过观察,在了解认识凤头鹰的生活习性后,我们也会考虑照顾观鸟爱好者的需求,或可设置适当的观察点位,他们的照片也可以作为素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普宣传‘出力’。”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