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在江门赏禾雀花 古镇系列——罗店古镇(剪纸) 谈“体谅” 谈笺赋新  故纸犹温 春风吹老梨花脸 落花枝叶知多少
第14版:夜光杯 2023-04-17

谈笺赋新 故纸犹温

谈桃林

笺纸制作技艺,实际上是一种技术笺纸,是中国传统的题诗写信所用的小幅精美纸张。相传唐代元和年间,寓居成都浣花溪的女诗人薛涛,创制了一种供题诗酬和之用的红色笺纸,深受人们喜爱,后人常以“薛涛笺”专称精美的笺纸。从唐代以来,随着造纸、染色、雕版和印刷等技艺的提高,笺纸除了多变的色彩之外,还有越来越多样的花纹和图案。特别是自明代中叶起,笺纸面貌更加多姿多彩。明万历年间,版画和木版水印技艺的空前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彩笺的制作,将笺纸真正提升为一种实用的艺术品。《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的问世是当时制笺成就的杰出代表,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谈笺崛起明崇祯年间。据记载和传说,明朝工部右侍郎谈伦(字本彝,明朝天顺进士,召稼楼人),心动于造纸业的经济收益颇丰,于是以其监制宫笺主管的职务之便将造纸秘法从内府传出,由他的嗣子谈田、谈寿在浦东鹤坡里自设纸坊,依秘法“仿造宣德宫笺,初时少量生产,馈送亲友和自用。消息一经传开,各地纷来争求,遂增加产量,广为销售”。谈氏在仿制宫笺基础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研制,终于制成了名重一时的谈笺。清代文人杨光辅在《淞南乐府》中写道:“淞南好,文物盛流传。锋尉墨池勿董笔,时候诗社战谈笺,风雅百余年。”

在谈笺的制造史上,将谈笺推向极致的是谈仲和,《沪城备考》所载:谈侍郎得梼染法于内府,其子孙谈梧又授其法于儿子仲和,造出众多品种,其中玉版、玉兰、镜面、银光、罗纹、朱砂、玉青等纸美奂美轮,最是上乘。晚清文学家、上海城隍秦裕伯的族裔秦荣光的诗亦可佐证:“谈家秘制冠江东,笺法偷传内府中。超古蜜香冰翼上,玉兰镜面最称工”。一时间谈笺极为畅销,常常供不应求。松江西门外,采购谈笺的商贾云集长街,常聚不散,唯恐抢不到谈笺。谈笺压倒了原来的苏州纸笺。

谈氏的书画笺最受书画名家的青睐。明代书画双绝的艺术大家董其昌称谈笺“润而绵密,下笔莹而不滑,能如人意之所至。”他的挚友、书画大师、《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夸奖谈笺书画纸妍妙精洁,在古人所造纸之上。书画家陈佐凡曾在他的《泼墨画册》中谈到,董其昌画的树木、山石虽不着色,但黑色晶莹,如银类雪,满目炫然,高华夺人,是因为他用的纸是谈氏的“镜面砑笺之佳楮者”。董其昌“没有谈笺不下笔”,实是他长期用纸的切身体悟,也是对谈笺的由衷肯定和赞美。

谈笺的工艺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自身技术基因和文化基因,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时,吐故纳新、顺应变化、自我调节变革。如何让谈笺活在当下,需要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挖掘和创新谈笺中所蕴含的美,将手工造纸文化遗产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念交汇转化的新生态结合,保持手工造纸的技术与文化基因谱系的连续性的同时,形态上应时而变,推陈出新。

作为谈氏后人,多年来我的梦想就是制作出世界上最好的笺纸——谈笺,竭尽所能地赓续谈笺承载的文化记忆。为此我不断探索如何将江南文化、上海文化通过谈笺体现出来,其间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关爱,尤其得益于马承源、贾植芳等前辈的指导。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已将谈笺故里上海召稼楼的生态植物,一花一草等植入谈笺中,尺幅之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和人文情怀。

如今的谈笺焕新重生,以独特的技艺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人雅士的喜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