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唯有馄饨解千愁(中国画) 徐行 不老少年走向远方 痴迷疯魔发掘生活 妖娆的大爷
第12版:夜光杯 2023-04-24

痴迷疯魔发掘生活

——读刘海栖的新作《乒乓响亮》

徐德霞

海栖酷爱打乒乓球,想当年他在明天出版社当社长,出差时包里总背着一副乒乓球拍,遇到球友找张台子随时开打,那真是打遍全国少儿社无敌手,可以说他是全国少儿出版界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一个。

后来他不当社长了,转当作家。他经历丰富,记忆力好,笔头子也快,从童年到青年,从乡村到城市再到部队,那些曲曲折折的生活经历都变成了创作的富矿,任他信手拈来,写也写不完。写着写着就有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刘海栖式的写实主义系列之作。不过我一直很纳闷,他怎么就不写打乒乓球呢?他不是对此很痴迷吗?

今天果然就盼到了这部《乒乓响亮》,果然酝酿良久,厚积薄发,让人刮目相看。如果说以前他的作品还想制造点波澜什么的,这部作品则像一条小溪,按照自然天成的水脉,自由而欢快地流淌。这部作品更舒展,更自然,它不张扬,也不想故意制造热烈喧嚣的氛围,主题也埋得好。他沉下来了,稳了,知道收着写了,大气内敛,在艺术上更纯熟,更老到了。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共鸣的童年故事,真实再现了一个小男孩在学打乒乓球路上的成长。从在学校下课十分钟,占土台子打乒乓球开始,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到小时候。小主人公张方向从最初打着玩,到爱上打乒乓,然后是对着吊球痴迷苦练,再后来才有了半专业教练的指导。正应了那句话,“不疯魔不成活”,最终张方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靠着不服输的精神进了校队。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遵循自己内心的喜好,不畏苦与累,挫折与失败,一心向上的小男孩形象。

作品另一大看点是通过张方向及一帮小孩子学打球的故事,揭开了乒乓球专项运动的神秘面纱。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乒乓球,从球到拍到网到台面,到练球时的手、眼、肘、腰、步,脚跟、脚尖、脚趾各有其用。还有围绕着我国乒乓球运动史,有那么多难以忘却的明星人物和故事也都穿插其中,故事内容不可谓不丰富。最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小说,他塑造了一个个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线是张方向学打乒乓球,而辅线则有多条,张方向的指导教师樊星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还有工厂里的几位小青年,其中从印尼来的亚利不仅球打得好,活得精致还带点洋派,心灵手巧会修电器、还把学校敲钟上课改成电铃。和所谓的主题出版不同,作者并没有把这些高大上的东西特别突显出来,始终把牢主线,故事脉络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决不有意拔高、喧宾夺主。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取舍有法、进退有度,凸显了作者艺术上的成熟。

最欣赏的还是刘海栖的语言功力,他特别擅长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并三言两语把一个人物写活。他的语言带有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和幽默感。比如,尚丽丽看张方向发球像挖面,一看就想笑,作者写道:“张方向又发了一个,向丽丽又笑,张方向又挖了两瓢三瓢面,切了一刀两瓜。”这比喻形神兼备,人物一下子就跳了出来,活灵活现地站在面前。还有大姨这个人物只露了一次面,作者也没忽略她。樊星在里屋指导张方向打球,高一声低一声地嚷,膝盖要送出去,腰要挺住,屁股收回来什么的。这时,大姨攥着菜擦子伸进头去,上上下下打量张方向,说:“看着倒是挺囫囵个的小孩,怎么叫说得跟散了架、跟拆了零碎似的。”一个打趣,就把一个开朗风趣的中年妇女形象一下子勾勒出来了。捎带着还把打球的“专业性”说透了,专业与业余的最大区别就是要练到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每一条筋。刘海栖这种三言两语写活一个人的本事可非一日之功。

在文学创作上,海栖是个严肃认真之人,和他作品里的人物张方向一样,有股痴迷疯魔劲儿。他自出道以来多有成功之作,几乎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在创作中已经尝到甜头。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积累远远没有穷尽,还有好多好多东西可以写,随着技艺越来越纯熟,相信他会不断地带给我们更多更大的惊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