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申城“大美育”格局渐显
第13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3-05-20

申城“大美育”格局渐显

——从博物馆日“集线式”观展说起

市民在杨浦区图书馆参观浏览,看昔日旧上海市博物馆的三维展示图像 杨建正 摄

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成为城中热事 王凯 摄

修复一新的松江佘山上海天文博物馆 陶磊 摄

奉贤博物馆“奉海荣光——柘林遗址考古成果展”展示四千年前先民生活 孙中钦 摄

拆除围栏,上海历史博物馆“最美”庭院向市民开放 杨建正 摄

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启用,福泉山出土的陶器 王凯 摄

市民参观上海博物馆“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 王凯 摄

◆琳恩

大量观展达人的出现和“集线式”观展方式的兴起,百姓自发自动贴近艺术、亲近展览,离不开上海文博艺术展馆的发展,以及社会大美育格局的逐步成形。

刚刚过去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沪上白领王银辉特意动用了年假,但这一天,他比平时更加忙碌。当天,他按照提前规划的观展攻略,一气呵成,观看了多个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

博物馆日当天,申城大量展馆都推出了免费“福利”。王银辉在上海博物馆观赏“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龙美术馆观摩了“壮游与长歌——莫言/王振 两块砖墨讯特展”。紧接着是在外滩一带打卡,先用会员金卡免费看了东一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下午赶上了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免费导览,然后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享受了“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的免费导赏。作为收尾的夜场,他和朋友一起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体验了一番凸版画的技法。

像王银辉这样在博物馆日,试图将沪上各大文博艺术展馆的“福利”一网打尽的艺术观展达人不在少数。而实际上,对于更多沪上观展达人来说,在周末和各种节假日,这种提前规划参观多家文博艺术展馆线路,做好各种预约,高效利用闲暇“集线式”观展的方式,已成为常态。

“集线式”观展兴起

艺术成为美好生活“发动机”

“沉浸在艺术之中,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疗愈方式。”用另一位沪上观展达人肖淼的话来说,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欣赏艺术展,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这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选择。”肖淼的话道出了沪上不少艺术爱好者的心声,“集线式”观展的形成,一方面仰赖于上海的文博艺术展馆数量越来越多,展览数量越来越多,品质也日渐上乘;另一方面,在日渐肥沃的艺术土壤中,多年来对各种展览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的上海市民,对艺术展览的关注度、感知力,以及在展览现场“抓重点”“捉细节”的观展技巧也随之水涨船高。

“观看艺术展览,可以让你忘记工作和生活中各种琐碎的烦恼,看看艺术家们如何‘痛并快乐’地进行创作,就觉得虽然会不停遇到各种问题,但生活还是美好的,你甚至可以从艺术家的视角切入来看待事物,日常的鸡毛蒜皮看起来也就不显得那么庸俗了。”肖淼说,发现观展的趣味,起初,她会用周末的某一天去慢慢细品一个展览,但渐渐地,随着观展经验的积累,加上对艺术史的熟稔,肖淼看展看出了门道来,观展的效率和频率也明显提高。

“因为熟知展馆的展讯和位置,就知道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多看几个展览;因为对艺术史、艺术家日臻熟悉,知道观展前要怎么做功课,观展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感受多了起来,看的重点也变得不一样了,观展时间缩短了,但有了深度;又因为对艺术展览的信息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志同道合的网友交流沟通,知道了如何错峰。”肖淼的几句话,正是沪上诸多观展达人养成过程的真实写照。他们把闲暇都交给了艺术展览。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按照博物馆学家、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守永的解读,沪上的文博艺术展馆正在发挥文化发动机的作用,从“人的博物馆学”出发,为大众带来各种融入式体验,博物馆、美术馆的功能超越了景点式“到此一游”。这恰与沪上艺术观展达人的需求和理念相吻合,申城的文博艺术展馆成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去年8月发布的《上海美术馆发展年度报告(2021)》,仅在2021年,上海市美术馆数量已达96家,实现16个区全覆盖,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国有美术馆25家、非国有美术馆71家,与2020年相比,净增加7家美术馆。当年举办展览950项、公共教育活动3953项,接待观众621万人次。“来上海看美展”已经成为市民美好生活和游客体验上海的优选。

而现在,申城线下艺术展览已全然回归到大众日常生活,现象级爆款展览不断,无怪乎“集线式”观展再度兴盛,远不限于博物馆日。

把闲暇交给艺术

“宝藏”就在你我身边

除了以打造世界顶级艺术博物馆为定位的上海博物馆,以及各种大型博物馆、美术馆受到观展达人们的追捧,如今,各种区级文博展馆,甚至是近年在上海艺术策展中出现的“艺术进社区”“边跑边艺术”“艺术枢纽站”,也被观展达人们及时纳入到“集线式”观展攻略中。

“小馆办大展”的现象,不断刷新人们对艺术展览门槛和边界的认知。今年3月在闵行博物馆开展的汉文化历史主题展览“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每天参观人数逾3000人次。5月3日闭幕时,共吸引了13.2万人次参观。而作为上海区级文博艺术展馆的“后起之秀”,奉贤区博物馆新馆在2021年举办的“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曾出现“一约难求”的现象,大批市区居民驱车四五十公里来到奉贤观展;此后,该博物馆相继推出“日月光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妃首饰精品展”“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等展览,又吸引了大量人气。即将开幕的“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汇集全国10个省市26家博物馆的180余件文物,展览规模之大让人为之侧目。

这些例子都是沪上“大美育”格局渐显的证明。对于喜欢“集线式”观展的沪上艺术观展达人们来说,这些都是可喜的成果,身边的艺术“宝藏”越来越多,闲暇的规划越来越丰满,高品位的艺术和烟火气的日常交织在一起,不分彼此,不只是观展达人,这样的美好正是众多百姓心中的期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