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伯翱
真花好,还是假花好?也许有人不屑地说:“还用说吗?假花哪有真花好呀!”在下作为一名曾经的护花者却不完全这么看。
年少时,我在中州大地黄泛区农场做了名园艺工,在春天如花的海洋、秋季硕果碰头中一干就是十年。大田里的所有农作物都要开花结果,望着满地落英,一切劳苦都化为“劳动之花”,在经历了初花、盛花、末花期后,我可以透过朵朵花估计出当年收成,花成为果实丰收的关键。
在真花实果的世界里生活惯了,现在偶尔看看假花也未尝不可,比如冬季里北方的一些星级宾馆的走廊、宴会上的餐桌等插的花多是假花,这些假花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仿真花”或“人造花”。这种美丽的“造假”产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品种多达2000多,包括戏剧花、花条、花篮、盆景等等。
这种“仿真花”的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诞生于西晋的晋惠帝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假花”开始盛行。相传,唐明皇(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左鬓有块小伤疤,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到了冬天,鲜花已凋谢,一个心灵手巧的宫女就用绫罗绸缎做成假花献给杨贵妃。清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就有这种“假花”的身姿。若从杨贵妃的故事看,你觉得真花好还是假花好?
在我的办公室,就有一盆比真花还珍贵的假花——“丝花”,这种典雅的假花在京华也被称作“京花儿”,有名的花市大街就是因为加工“京花儿”的集散地而得名。我的这盆假“菊花”就出自北京绢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花儿金”第五代传人金铁铃先生之手,无论是叶子还是花瓣,都惟妙惟肖,柔和的质地鲜艳的光泽,罩在玻璃罩里,倘若摆在鲜花丛中,几可乱真。天津人则喜欢把假花称为“绢花”,因为在天津多用绢绸布作为假花原料,所以被称为“绢花”,最著名的绢花之乡便位于天津市武清区。从名贵角度而言,真花与“绢花”相比,谁更贵更好呢?
花,无论真假,都备受人们的喜爱。清朝慈禧太后喜欢花,人们为她造了颐和园,那真是百花齐放,就连长廊上也绘就出各种“花”。现代的北京人民为了看花,政府先后修了“植物园”“世博园”,引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来看花。偶然间打开电视机,一部纪录片中正播放德化白瓷,那一朵朵经过上千度炉火锤炼的陶土瓷片盛开出贵气典雅的“牡丹花”。
真花,芳香怡人,但也有人讨厌它——因为过敏,更何况“花无百日红”!假花,不仅物美价廉,还不用保养,不用喷水施肥,且常开不败。在影视剧及各类舞台中,也几乎都是假花的身姿,比如我们喜爱的戏曲故事片《天仙配》《野猪林》《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大戏开演时,各种道具花也是真假难辨,服饰头饰上更是“穿金戴银”,片片绣花夺人眼目。还有大戏《龙凤呈祥》中“丈八蛇矛惯取咽喉”的五虎上将张飞在芦花荡里迎接皇兄和新皇嫂时,耳旁竟也别了一朵火红的小野花,威猛中彰显了一点调皮小可爱呢。京剧《沙家浜》样板戏中,无论是芦苇稻花,还是青山绿水,皆由人工置景,同样是美不胜收呢!我这个耄耋翁一辈子与花打交道,干脆把我自己的书房名曰“苹花书屋”。
如今,我继续栽树种花,偶赏假花,到底是真花好还是假花好?一下子难以说出伯仲了,不要说花,世间人生不也是些亦真亦假的事吗?各位看官谁不是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