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公交车道该不该共享 垃圾分类要经常“喊一喊” 牢记嘱托引领新时尚答好新考卷
第3版:要闻 2023-05-24
浦东合庆镇退休党员姚天宁:

垃圾分类要经常“喊一喊”

外来人口众多的城郊地区,如何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家乡人管家乡人”就是个好办法。在浦东新区合庆镇益民村,有位热心公益的退休党员姚天宁,一直在村里各个岗位上发挥余热。自2019年实施垃圾分类起,老姚又担任起了垃圾分类督导员,在村里“走街串巷”,宣传动员这个“新时尚”,去年被评为上海新时尚示范行动十佳引领个人。

上门示范 张贴新表

姚天宁居住的益民三队区域,属于新村房屋。村里不少房子被村民出租给了许多来沪人员。与城市小区不同的是,益民村的每幢房子门外,都放有一干一湿两个垃圾桶,村民随时可以投放垃圾,保洁人员每天定时挨家挨户收运。这种模式下,垃圾的源头分类就更难监督。

为提高分类率和正确率,老姚想了不少办法。起初,他发现个别老年人经常分不清干垃圾和湿垃圾,致使垃圾桶里一直有混装的现象,他就天天入户示范,帮助他们进行二次分拣,让他们分清干湿垃圾的区别,直到对方领会为止。

俗话说,熟能生巧。为使村民“分得清”“分得好”,老姚和其他垃圾分类志愿者动起了脑筋,拿来一叠“干湿垃圾分类表”,花了好几天工夫,在每个家庭的垃圾桶身都贴上了崭新的分类表,并耐心地上门讲解要求。“一来垃圾桶变得更美观,二来他们也能对照表上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他说。慢慢地,垃圾混装现象便大幅减少了。

农村地区 更难推行

在姚天宁看来,农村地区面积范围大、人员组成结构更复杂,垃圾分类比城市小区更难推行。其中,最难的就是租户、外地来沪人员,他们的分类意愿相对不高,对于上海的分类标准也知之甚少,需要志愿者或村居干部不断提醒督促。

去年春节过后,姚天宁发现,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里,几乎每天都有零星的塑料袋丢在路边,里面还有吃剩的早点。于是,他就在附近挨家询问,但没人承认这一行为。后来几天里,他每天都起得很早,蹲点观察。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早上6时不到,他看到2名中年人骑着车过来,一边还吃着馒头早点,吃完随手把包装袋往角落一抛。

见状,他连忙上前拦住两人,询问为什么不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定。两人支支吾吾地说,自己刚从外地来打工不久,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还不清楚。“垃圾分类在上海已经有三年多了,益民村又是上海市文明村,每户人家门前都有干湿垃圾桶,你们停一下车把垃圾丢在桶里要花很多时间吗?”见老姚“来真的”,对方连忙捡起包装袋,丢进干垃圾桶内,并承诺下次一定遵守分类规定。

来沪人员 互相提醒

为了提高租户的分类率,老姚还经常和房东们联系,要求他们在出租合同上写清楚垃圾分类的规定。他还邀请外来人员中的骨干加入志愿者队伍,用“家乡人管家乡人”的方法,使来沪人员配合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村内原有几家“外来户”对垃圾分类不配合,面对志愿者的提醒持无所谓的态度。老姚特地叫上来沪人员志愿者,一起到对方家中促膝而谈。来沪志愿者用家乡话和他们沟通,告知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意义,苦口婆心劝导,终于让“老乡们”转变了想法,“老乡们”此后不仅主动参与分类,还帮助提醒周边邻居一起参与。

“垃圾分类,不管就容易散掉,要经常督促提醒,甚至上门‘喊一喊’。”老姚说,如今志愿者队伍里已加入了不少年轻人,他们接过了老年人的“接力棒”,继续为村里垃圾分类出力。

“习总书记给上海志愿者回信,这是对上海垃圾分类经验莫大的肯定,也说明垃圾分类这项重点工作今后是要坚持不懈做下去的。我们要继续学习先进经验,争口气,不能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老姚这么说。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