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利用废弃物进行艺术创作 受访者 供图
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是绕不开的一环,如何对可回收物再利用是各方思考的话题。在上海市控江中学市级创新实验室文创中心,有一位“不丢垃圾”的美术老师王独伊。她开设的《废弃物再生设计》课程,将垃圾减量、废弃物治理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初高中学生辐射到家庭,反哺给社区。去年,该案例获评本市新时尚示范案例“行动案例”二十佳,从中能感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缩影与青年人用艺术践行社会责任的情怀。
利用校园可回收物
一摞摞洗净的塑料咖啡杯、一袋袋零食塑料包装、一个个矿泉水瓶……在文创中心,你会看到一堆堆“垃圾”。“我尽量不丢垃圾,什么都可以成为学生们艺术创作的材料。”王独伊说。
“当时我观察到,学生的消费习惯并不环保,喝下的饮料瓶随手扔,教室里的垃圾桶一天就满了。我就让学生留意,有哪些可回收物能为我们所用。”在学校支持下,一门带有跨学科属性的美育劳育结合课程诞生,希望探索适合学生与公众的废弃物低碳化、艺术化、低技术门槛的循环路径。
课程开放给集团校选修,除高中生外,辽阳中学初中生也一同参与,组成跨学段小组。不同年龄、性别、喜好的孩子们交流合作,在废弃物的寻找与再利用中,碰撞出环保、低碳与艺术的火花。
食品包装拼贴而成的古风云肩(一种服饰)、塑料饮水瓶做成的多肉植物花园、咖啡包装和锡纸做成的反“网暴”艺术装置……一件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作品在课堂上诞生,演绎“化腐朽为神奇”的绿色理念。
走出校园反哺社区
“学生有热情有创意,学校就应引导帮助创意实现。作品一定要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学生才会有成就感。”王独伊与校方聚合各种资源,为学生实现创意的落地与展示。
实践中,已有十多项创意落地,学生作品还走进杨浦公园党群服务中心展出。甚至,课程的触角还延伸到外区,学生们参与了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一平米行动”。
“我们用努力印证了,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宝藏。”王独伊说,“通过这项课程,希望学生们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购买,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