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中学考点,考生给自己加油,自信步入考场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建平中学考点,前来送考的洋泾中学老师团集体换上“锦鲤”文化衫,头戴印有助考文创标语的发箍,为考生鼓劲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市西中学考点,一名考生特意准备了印有考试祝福语的文件夹给自己加油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复旦实验中学考点,考生与送考家长击掌鼓劲 杨建正 摄
杨浦高级中学考点,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送考老师们穿上红色定制送考T恤,手持祝福标语在考点外目送学生走进考场 本报记者 陈炅玮 摄
市三女中考点,仙霞高级中学高三(2)班的成洁老师为小唐同学送上祝福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 易蓉 马丹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是一道上海出给18岁少年的考题,也欢迎心中仍有“少年气”的你一起来答!
从容应考 他们被全社会呵护
市教育考试院介绍,为保障今年高考顺利举行,全市各级教育行政、考试部门密切合作,市、区两级公安、交通、卫生、市监、生态、水务、电力、通信、应急、气象等部门协调联动,全力保障,为考生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7时30分刚过,在市西中学大门右侧的20路车站,久事集团巴士一公司8车队党支部的8名党员,设了一个“20路爱心助考服务点”,为考生送上防护用品和矿泉水。
根据教育部规定,今年高考将首次全面采用“智能安检门+手持金属探测仪”模式进行入场安检。“手机、智能手表交给家长,金属水杯、钥匙拿出来过安检,再检查一下是否把准考证、身份证拿在了手上……”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考点外,在老师声声叮嘱中,学生有序排队入场。
上海市第二中学考点,今天迎来两名特殊考生。一名男生长期佩戴耳蜗助听器,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避免设备受到损害,安排了特殊通道让助听器通过安检,安检人员对考生进行检查后归还助听器,并护送考生进入考场。另一名男生存在视力障碍,需要用大字试卷考试,并根据市考试院规定适度延长考试时间,为此,学校为他安排了一人考场,让考生可以从容应考。
杨浦高级中学考点,同济一附中的老师们穿上红色的定制送考T恤送考。英语老师背后是答题卡图样,正面是寓意全对的“all right”;语文老师背后则印有“鹏程万里”“金榜题名”“旗开得胜”的字样;数学老师背后还印着数学公式。“加油少年”等字样的祝福标牌,也在人群中闪耀。“不要慌,加油!”送上最后的叮嘱,给学生们贴上加油贴纸,同济一附中高三班主任杜佳庆目送考生们走向考场。杜佳庆从教16年,几乎一半时间在带毕业班,这一届学生格外“活络”。“聪明的学生有主见,有个性,但是我们班的学生每次临考都很在状态。”杜老师希望学生们在高考一战中发挥最好的水平。
除了好奇 他们还有蜕变的勇气
“高考的意义更在于‘蜕变’。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从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变成一个能够认真做事的人,这样的蜕变的意义高于这场考试本身。现在做的是题,以后做的是工作,遭遇N次被别人‘碾压’,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你是做勇者还是做懦夫?”学生汪磊是杜佳庆眼中的勇者——刚进入高三的时候英语成绩不太稳定,总是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水平,但他从来没有“认怂”,不断调整心态、制定策略,找出一项项专项集中攻克,最终发挥出最佳实力获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在一次班会上,杜佳庆分享汪磊的故事,希望大家都能够练就面对困难的强大内心,都能冷静、坚持将应对策略落地执行。高三冲刺的这一年,学生们有的克服身体不适,有的克服成长困境,有的战胜挫折的桎梏,每个学生都有成长,“坚强、毅力、责任心等综合素养和能力比成绩更加重要,希望这些品质能够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虽然今年本市和全国的高考人数都略有上涨,但家长的心态似乎更趋平和了。上海市第八中学考点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的几名家长正在聊天。“18岁只是占据人生中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未来的发展有很多种可能。”家长孙女士说。家长郭女士一袭红色旗袍,她觉得,这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而儿子比自己淡定,对于专业选择也有自己的想法,“人家说的热门专业他也不感兴趣,就一门心思想做科研方面的工作”。李女士的儿子叫做“万里鹏程”,融合了夫妻俩的姓。大家笑言,高考当天叫着这个名字,就会有好运气。“万里鹏程”的心愿是——当一名警察。
在市西中学考点门外,王先生感慨地对妻子说:“我想起来了,33年前我就是在这里高考的。那时的高考多难啊,现在只要想上大学,人人都可以获得学习机会。”王先生的女儿在上戏附中读书,他说,“这届学生是不太容易,生于非典后的第一年,高中三年里也断断续续经历了网课,但我们跟孩子说,这也就是一场普通的考试,分数考得高点或低点,也只代表一时的成功,未来的路还很长。”
“有人考985,有人考211,但大部分同学进的是普通本科以及大专。我不认为这是分水岭。”没想到,自称开小饭馆的朱先生,在目送儿子走进了考场后,与记者聊起了“考试与人生”。他说,你可以把这个问题看作“人生课题”,也可以看作一个“哲学命题”,从小到大,人的成长就是伴随着一场又一场考试的,但人生还有比做试卷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一点,没出校门的孩子可能还不太能理解,说得直白点,学校的老师也不太会灌输他们这种理念,往往就是“学习和分数”,但作为家长心里要有谱,将来孩子是不是“有出息”,真的与“分数”关系不是很大。
妈妈病故的他由老师陪着迎接大考
“小吉,加油!放平心态,顺顺利利!”在普陀区曹杨第二中学考点门口,甘泉外国语中学高三语文老师沈梦给了学生小吉一个大大的拥抱,随后轻轻地在他的背上拍了拍,笑着将他送进考场。同样面露笑容的小吉走过安检门还不忘回头给沈老师招了招手,示意她不要太担心。今年3月,小吉的妈妈突然病故,让原本就只有妈妈、弟弟的三口之家塌了一个角。“是沈老师像妈妈给了我温暖,让我能在今天顺利迎接人生第一场大考,也有勇气面对将来。”
小吉的家庭条件并不算很好,但是,他一直以来性格都比较开朗。“小吉妈妈一直都比较热心肠,生前会在小区做一些公益。受她的影响,小吉虽然有点调皮,但很是懂事,从不生气,在班中人缘也很不错。”沈梦说,临近高考,小吉却遇到家庭的重大变故,“尽管他在学校里并没有怎么流露出太多的情绪,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一夜长大了,将悲伤埋在心里”。
知晓小吉家里的情况后,沈梦和几名任课老师心里都很着急。“男孩大了有自尊心,有困难也不愿说给他人听。为了呵护他的自尊心,我们的关心尽量做到不露声色。”为了安抚小吉的情绪,班主任沈梦和数学老师易彩艳每次上课前后都会“有意无意”地和小吉聊上几句,聊聊学习,谈谈最近趣闻,也会叮嘱他学科上有哪些短板需要强化复习。“我们不会刻意地触及妈妈去世这件事,只有当他愿意说的时候才会疏导一下。同学的陪伴也让他振奋起来,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去小吉家看望过他,已经参加了春考的两位同学更是每次回校都特意给小吉带上一些好吃的。”
生活上的“难处”则全靠沈梦平时的细心观察。春夏转换,各种呼吸道疾病高发,沈梦发现小吉外出没戴口罩防护。“一问才知道,他没有口罩。于是,我就先把办公室里的口罩存货都给了他,又为他备了一些消毒凝露、防护用品。”在小吉眼中,沈梦就像她的微信头像“哆啦A梦”一般,总能发现他细微的变化,也会“变”出各种必需品。
妈妈的离世让原本亲友较少的三口之家没了支柱,平日里,远房的姨婆时不时会过来看顾小吉和弟弟,但是,姨婆年纪也大了,也照顾不过来。学校在了解到小吉的家庭情况后,即刻为他做好了高考保障:为他安排了学校的住宿,减免了一日三餐的费用,让他能够安心学习迎考。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站,而后面的路还得靠他自己走下去。”易彩艳说,考虑到小吉的生活情况,学校为他做了个性化的辅导。“他的成绩还算不错,因此,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争取考中上海的本科院校,这样一方面机会更多一些,省去了往返外省市的路费等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弟弟相互照应。”平日里,易彩玲也时常给小吉“开小灶”,给他补习一下数学的薄弱环节。
学校“18岁成人礼”是毕业班高考前的传统项目,每次都会邀请父母给各自即将成人的孩子写一封信。“当时,恰逢小吉妈妈离世不久。为了避免他失落,我辗转联系到了小吉的姨婆,委托她给小吉写了一封信。”沈梦在给毕业班学生的成长赠语中,也特别鼓励小吉:人生的阴霾终将散去,勇往直前的努力会克服一切困难。
骨折老师依然撑着拐杖出现在考点
一级一级跳下住宅小区6层楼的台阶,再打车到11公里以外的学校,坐着轮椅在教室和办公室间穿梭……由于左脚意外骨折,从4月至今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上海市敬业中学高三语文老师陆如昊就这样和同学们并肩,为梦想冲刺。虽然脚步一瘸一拐,但迎考之路却走得稳稳当当。
最近,得到医生允许,她开始尝试告别轮椅。今天上午7时多,撑着拐杖,陆如昊出现在上海市第八中学考点外,陪同学们打响高考第一枪。虽然同事们帮她准备了凳子,但是看到孩子们来了,她仍一次次起身,和同学们握手,拥抱,摇起扇子为考生送上“神力”——敬业中学订制的扇子上写着“985”“211”的字样,讨个好口彩。
“老师太不容易了!”“老师这么拼,学生们一定会争气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送考家长小声感叹着,不时将手机镜头对准了陆如昊和她的拐杖。
“从高二接班到现在,带他们快两年了。最后两个月如果换老师,学生也要面临适应的过程,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也没有多想,就觉得一定要全力保障同学们向梦想冲刺。”陆如昊说,在她心里,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另一方面,她觉得,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想告诉同学们,“无论你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调动意志力,总会有各种办法去克服”。陆如昊说,她始终记得自己大学老师说的话,“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在陪伴成长中的生命”,“他们碰到困惑、迷茫,可能不像成年人有这么强大的心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陪着他们,不断接受磨砺和考验”。
她的孩子们也很懂事。高三(7)班两名课代表邬扬亮和张嘉铭主动承担起校内接送陆老师的任务,上语文课前,他们会赶到位于2楼的教师办公室,推着陆老师上6楼教室,上完课,再把陆老师送回去。高三各种教学资料较多,有空的同学总会主动帮着分发作业,跑上跑下。令陆如昊感动的是,校园中的每个人都释放着暖意——物业工作人员为她在教室里准备了备用椅子,让她搁脚,会觉得舒服一点;为了帮她把轮椅从校门口推进来,有好几个雨天,门卫师傅张绍辉光顾着给她撑伞,自己淋湿却毫不在意;看到同学们下课时间紧张,保洁员大姐徐明艳时常“抢”过接送陆老师的任务。
高三年级离校前,陆如昊为孩子们准备了贴纸,把鼓励融进五彩的字体,“他们试图把你埋了,你要记得你是种子”“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想满心遗憾,那就拼尽全力”“前方的路有鲜花,有彩虹,有阳光,有希望,加油”……敬业中学校长金怡则收到了陆如昊的一封信,只字不提自己的辛苦,全是对同事和伙伴的感谢。
“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给学生最好的榜样。老师的爱,是给学生最长情的陪伴。”金怡感叹。
“陶爸”与新疆班孩子的约定在延续
“陶爸,我们一定会考出最好的成绩。”“老陶,请放心我们吧。”被称为“陶爸”“老陶”的,是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三(14)班的班主任陶乃徵。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2020年9月27日10时53分,在铁路上海站的站台上,把30多个来自新疆的孩子接下车的情景。一晃三年了,他要把学校首届新疆班的孩子送进高考的考场。
“由于是新疆内地高中班,高考就放在本校。所以,今天同学们跟往日一样,6时30分起床,吃早饭,然后排好队伍,从宿舍走到校门口,再重新过安检进入考场。”陶老师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他说,对每个新疆孩子来说,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们就要担负起照顾好他们参加高考的一切事情,包括情绪的安抚、细节的叮嘱。“虽然班里的孩子来自新疆各地,共有6个民族组成,但都在一个大家庭里度过了三年时光,所以,今天参加高考,学校让他们统一穿上浅绿色的校服,寓意要共同为集体争光。”
临考前,排日代姆同学写了一张明信片送给陶老师:“谢谢您的陪伴,您是我一生难忘的、搞笑的、幽默的、有责任心的班主任。”还有一位男生小徐同学想考麻醉专业,昨天还在念叨要跟“老陶”商量到底选哪一所医科大学,“老陶”宽慰他说,先定定心,把考试考好,再来探讨选择志愿。“10日下午4时,我会陪着同学们坐火车返回新疆,路上要42个小时呢,我们还可以讨论和交流许多问题。”这是“陶爸”跟每个孩子的约定。
沈惠兰老师教高三(1)班语文,但她的班上有两位新疆插班生,成绩十分优秀。她说:“李晓彤是新疆孩子,平时喜欢写诗,我曾送给她一本诗集。没想到,临进考场前,她拿着这本诗集来找我写签名写留言。”沈老师觉得,新疆孩子在上海高考,或许是离家独自生活的历练,他们明显要成熟许多,对人生的感悟也更透彻些。这不,沈老师从李晓彤送给她的一首新诗里读出了不一样的青春思索:“下辈子,我想当一棵树。随便什么树,不论品相;随便长在哪,不论地方;只管默默发芽,缓缓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