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蒲塘清趣(中国画) 雨后 童心无价 民族音乐的创新之路 寿星今年九十六 “毕不管”之过
第14版:夜光杯 2023-06-20

民族音乐的创新之路

罗小慈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之下,上海民族乐团以“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为宗旨,近年来创作了《国乐咏中华》《海上生民乐》《紫禁城》等多部各具特色的当代海派民乐原创品牌。这些创作实践,在从传统文化提炼艺术神韵的基础上,赋予了民族器乐当代气质,以包容、开放的艺术视野,探索和推动海派民乐内容和形态的全新表达。

创造首先得厘清本源,回到起点,才能锚定根本。

中国音乐将“韵”视为最高审美范畴。中国文化擅长表现留白的意境和韵味,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西方乐理所言之“运动的乐音”,更有一种富有深度的,对自身生命的感性体验与享受,这种绵延的留白韵味,使得观众也参与其中,可谓是一种“全息式”的体验。古人曾言“韵者,美之极”。正因此,相较于西方语境下“美”所指代的形式的和谐,“韵”更能够体现中国人所追求的生命意蕴和气质。基于此,上海民族乐团追本溯源,在音乐会的策划与排演过程中,探寻中国音乐之韵,提取音色性格、文化传承、哲学思想等各方面的深刻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现场,力图守住中国音乐的精神与神韵。

在曲目创新策划过程中,我们努力追寻和还原古乐之声,从经典和精华中发现和提取神韵,追溯乐器的本原音色,呈现江南“诗性”气质。在近年来的原创作品中,骨笛、篪、陶鼓、五弦琵琶、编钟等古老乐器被一一唤醒,以民乐独特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发挥出专属于中国民乐的魅力。

音乐具有时代性。艺术规律和听众的欣赏心理也随着时代而变化。观众在欣赏过去的经典之时,往往对它有着更多的期待。我们演奏家处于当代环境之下,本身也在寻求一种属于当代的民乐表达方式。在创作题材上,我们广纳百川,兼容并蓄。从致敬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国乐咏中华》,到书写山河之爱、家国之爱、世界大同的《海上生民乐》;从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异彩纷呈文化魅力的《共饮江河水》,到描绘现代上海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神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我们不断用当下的视角打破定式框架,以无限想象打破艺术边界,以古为新,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力量破壁相遇。

在呈现方式上,我们追求民族音乐与不同艺术元素、不同舞台表现形式的深度融合。在《国乐咏中华》音乐会叁章《纳百川》中,唢呐、伽倻琴、筚篥、冬不拉、彝族四弦琴、芦笙、萨塔尔、弦子、马头琴、长鼓、手鼓等十余种不同民族的特色乐器轮番上阵,彰显中华民族宽广的胸襟和视野。而在德国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为上海民族乐团委约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中,上海青年国画家毛冬华的作品《外滩心影》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重组、再现,形成了演出现场音乐旋律与视觉律动互为映照的“复调”呈现。

我们突破舞台形制、重塑剧场空间,力图改变传统观演关系,实现了音乐和空间的进一步贴合。在今年全新推出的《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音乐现场中,13位青年国乐演奏家、1位手风琴演奏家于舞台中央相向围坐成圆圈,现场演绎113件乐器,融合不同民族的特色器乐,构筑非同一般剧场形制的全新听觉空间。我们深掘传统民族器乐的声音可能性,尝试通过具有先锋意识的音乐语言、中西交融的器乐编制,突破固有的“东方”听觉印象,构筑别具一格的声音图景。我们期待民乐的观演由纯粹“听”的形式转化为一种“全息式”的深度体验,为民乐拓宽表达空间。

(作者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