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建
2021年8月,我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委托,撰写一部反映孔海南团队十多年坚守在大理洱海现场保护环境的报告文学。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我国多个湖泊如滇池、太湖、洱海以前的污染状况,我都亲眼见过。多年前,我在云南自驾游时,爬上西山,去看滇池,满目尽是蓝藻;在大理,我住湖边民宿,在未曾治理好的洱海边散步时,闻得到湖湾里传来的藻腥臭味。这也成了我踊跃地要写孔海南团队的动力。
动笔写作本书之前是漫长的采访。从2021年的夏天起,每周一至二次,每次三到四小时,在上海交大出版社的活动室,团队“首席科学家”孔海南教授像给学生上课一样,用电脑,将他自己制作的PPT在投影机上播放,一边放照片,一边讲述他的“水生态治理”人生。对我来说,这既是采访,也是学习。
要想写好这位水生态环境学者,必须“钻”进他的专业里,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内行,再用我的语言,写出他的故事。这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经历的阶段,行话称之为“跳进去,跳出来”,采访必须深入。这样的学习式采访,持续了四个多月。
其间,我还跟着孔教授去大理,全程参加“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去洱海看自然生长的海菜花,去右所镇松曲村看农民采摘人工种植的海菜花,看罗时江1500亩倒锥子型人工湿地,看大树营8000亩人工湿地,看洱海的源头茈碧湖,看牛粪工厂,看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在观察的间隙时间,采访卖海菜花的电商女主播茂茂和沐鱼,采访协助孔教授做洱海生态治理工程的老朋友尚榆民、刘滨、钟岚,采访孔教授团队里的王欣泽、何圣兵、封吉猛、沈剑老师……
像我这样的笨人,只能靠双脚多跑,双眼多看,用嘴勤问,用手勤记,才能采访到足够多的素材,写作时方能游刃有余。一次次的深入采访让我对洱海治理的艰巨过程有了更多了解。令人遗憾的是,受到新冠疫情等影响,未能采访到部分相关人员。
四个月的采访,我记录了厚厚两本采访本。每一次采访,我都用手机录音保存。孔教授说,来采访他的记者、作家中,我是最认真的人。采访结束后,我先阅读整理采访笔记,再听采访录音,将遗漏之处补进笔记里。接着,我向孔教授要了很多他的教案及讲座PPT,用于学习。我还到大理州图书馆找寻苍山洱海变化的历史、地理、人文图书及白族风情图书。
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胡薇薇,接受我的采访之余,还为我提供了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孔海南教师团队的很多新闻报道。这又让我发现一些需要补充采访孔教授的故事线索。
初稿写完后虽修改了几次,但仍未达到出版社“准确性、科学性、生动性、大众性”的要求。编辑老师说,这本书的灵魂有了,骨架有了,好比一个人长得比较瘦,不够丰满。为此,我又随孔教授去了洱海,补充采访多个“治水人”的故事,反复修改。
洱海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漫长过程,要靠全社会的合力。本书主要讲述以孔海南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如何实现“科技支撑”。受限于采访素材等,有些方面无法作更多叙述,但也涉及了。孔海南自2013年心脏动过大手术之后,仍担负着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他的故事令我感动。在治理洱海的漫漫岁月中,孔海南扮演着“贡献者、参与者、见证者”的角色。本书前三章主要描画作为“贡献者”的孔教授,后三章中,孔教授以“参与者”“见证者”的角色贯穿前后。在他萌生“洱海情结”30余年之后,经各级政府、科学家群体、企业、当地民众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洱海重回清澈。而且,包括洱海在内的整个中国的江河湖库水生态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让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本文为《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后记,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