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路405弄
瑞金二路129弄花园坊93号
胡山源,原名胡三元,江苏江阴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曾用“忘忘生”“衫园”等56个笔名发表短篇小说及杂文。
1920年代至1950年代间,胡山源在上海活动,主要有三个居所:一处位于宝山路宝兴西里(因遭日军焚毁今不可见),一处是瑞金二路129弄93号,还有一处为愚园路668弄同安里12号(今镇宁路405弄)。
与挚友创建“弥洒社”
1897年9月16日,胡山源出生在江阴一户贫农家庭,三岁时父亲患伤寒病故,家境愈发窘迫。9岁时,他靠祖母和母亲省吃俭用进入仓禀桥新办的时敏学堂,15岁时幸得族伯资助,在江阴励实学堂就读。1918年,胡山源进入之江大学,与钱江春、唐鸣时等人相识,翌年因参加五四运动而受到停学处分。
1923年,胡山源获得上海基督教青年协会的翻译工作,初入上海,不知去处。经老友钱江春邀请,胡山源与钱江春、赵祖康同住在位于宝山路宝兴西里的出租屋中。一日夜里,三人闲谈,由人生观讲到艺术观,又从艺术观讲到托尔斯泰的《艺术论》,辩论不休。胡山源灵光闪现表示,不妨自己办一个文艺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三人一拍即合、热情高涨,胡山源便取希腊女神缪斯的谐音为社名——弥洒社,刊物即为《弥洒月刊》。
自创建以来,弥洒社引起了多名文坛领袖的关注,先有茅盾对其中选篇的称赞,后有鲁迅对《弥洒月刊》“灵感论”的批评。可惜的是,1927年钱江春因劳累过度,感染伤寒去世,弥洒社的活动就此结束。
住进自办的学校
胡山源与钱江春、赵祖康同住的宝兴西里,当时是一条狭长的里弄,建有二十余栋东洋式楼房。令人痛心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宝兴西里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全部建筑悉成灰烬,今已不见原貌。
1930年,胡山源与方培茵喜结连理,二人将新家安置在提篮桥之东。七年后“八一三”事件发生,一家人被迫迁居,后搬入瑞金二路129弄花园坊。胡山源所住的93号楼为红砖外墙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底层外围有三米高的围墙,正门两侧有斜方格窗作装饰,二层有悬挑阳台,栏板为不规则花形纹样,顶层有由4×3个“田”字组成的大型木窗。
1941年,胡山源在愚园路668弄同安里12号(今镇宁路405弄)创办集英小学,随后住进了校内寓所。集英小学于1949年前停办,1958年房产收归公有,今为现代小区,处在愚园路和镇宁路交界处。在同安里,胡山源热情接待来访学生,给予后辈深切的关怀。据原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学生傅璧园回忆,他在学习胡山源的“文学概论”课程时,常常去愚园路向胡山源请教曲词问题。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傅璧园决定在新专肄业。胡山源一听说此事,便立刻向傅璧园询问是不是有经济困难,并告诉他如果没有地方住,可以搬进愚园路同住。当时傅璧园与胡山源相识不过半年,胡山源便愿意为自己的学生提供这样大的支持,以至于傅璧园在近四十年后回忆起此事时仍历历在目。
文 沈琦华 实习生 范久清 图 金 晶
周边漫步
商务印书馆总厂遗址
地址:宝源路209弄23号
商务印书馆总厂遗址为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在江西路德昌里3号创建商务印书馆,次年6月迁往北京路顺庆里。1902年迁至自建在福建路、海宁路口的新厂。1907年总厂(总公司)又迁至宝山路45号(今宝山路499弄处)。总厂占地约5.3万平方米,至1921年发展到有四个印刷厂和总编译所、总经理室、总务处、疗病房、铁工部、木工部、制墨部、影片部、纸栈房、藏版房、仪器房、发报处、发电机房、尚公小学等二十多幢大楼、厂房建筑。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荟萃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专家,集编译、出版、印刷、发行、经营于一身,出版翻印了大量教科书、辞典、中外名著、古籍善本、期刊杂志等。历经两次淞沪战役,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毁坏殆尽,仅剩藏版房于原地。藏版房坐西朝东,占地约6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假四层,庑殿红洋瓦顶。
桑弧旧居
地址:瑞金二路132弄金谷村10号
金谷村是上海著名的石库门新式里弄,建筑为砖混结构,外观简洁,仅窗洞略作线脚装饰。坡顶两边山墙夹持,整体朴素大方。金谷村的主弄口在绍兴路上,有5条东西横向的支弄连接各排房屋,其中3条支弄东端与瑞金二路相通,桑弧旧居位于瑞金二路132弄的金谷村10号。金谷村各宅有矮围墙和铁栅门分隔,小庭院植树种花,安宁祥和。
桑弧,本名李培林,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著名导演、编剧。桑弧在中国电影史上创下了三个“第一”的纪录:1953年执导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6年执导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62年执导了新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