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亚宁)昨天,在金山区廊下镇万亩粮田内,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团队培育的节水抗旱稻“八月香”雪花粳正式开镰。
一脚踏上坚实的旱地,两手抚摸金黄的稻穗,抬头是连片种植、鲜少田埂的金黄稻浪。盈车嘉穗,八月飘香,一派丰收景象。和传统水稻田不同的是,“八月香”雪花粳的田块不再“田字格”,而是“合并单元格”,将一块块的稻田连接起来,降低了田坎系数,减少了进排水明沟渠,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传统水稻的种植方式使得农田周围不得不保留进排水明沟渠和田坎,这些排水沟面积占农田面积的7.5%以上,严重降低了农田利用率。而节水抗旱稻“八月香”雪花粳就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其在上海金山的示范种植中,采用了“旱种旱管”种植方式,在发挥节水抗旱稻节水抗旱优势特性的基础上,不再淹水种植,实现“水改旱”。
“水改旱”后,“八月香”很适合与机械化种植“手拉手”。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可降低犁底层,增加耕作层深度,有效利用了降水,给本就节水抗旱的“八月香”加上了稳产的“双保险”。据悉,在今年雨水条件下,金山廊下的“八月香”雪花粳实现了“0”人工灌溉。因此,农田降低了对进排水明沟渠和田坎的依赖,节省下来的面积可继续用于节水抗旱稻的种植,大大增加了稻田的使用面积。据测算,“水改旱”后的稻田实际生产面积可增加超过4%。
不再采用淹水种植,彻底颠覆了传统水稻的碳足迹。罗利军告诉记者,根据对水稻生产、运输、加工环节的碳足迹评估发现,水稻在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占比最大。而“八月香”雪花粳采用了旱直播旱管种植模式,降低稻田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幅度达97%,从水稻生产环节大幅降低了碳排放。科研人员还跟踪了“八月香”氮肥施用量和缓释肥施用效果,发现节水抗旱稻可实现施氮量比上海市水稻平均施氮量减少11kg/亩,极大地降低了水稻种植对环境的污染。“在碳交易、排污权等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八月香’的生态价值将进一步展现。”
在提升生态价值的同时,“八月香”应用“稻+”模式的经济效益和拓展经济效益也让农田增产、农民增收,特别是“稻+生菜”“稻+玉米”的种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得益于“八月香”可采用旱直播旱管种植方式的优势,“稻+”模式还拓展出“生菜+稻+生菜”“生菜+稻+玉米”的多种模式,极大地扩展了农户的增收空间。截至目前,“八月香”雪花粳不仅在上海金山廊下种植,还走向了闵行浦江镇、金山漕泾镇、浦东惠南镇,在上海各地种下了节水抗旱稻的种子,在上海田间探索都市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可借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