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
2019年,国庆70周年的前夕,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同时我也被邀请参加十一国庆典礼文艺界的彩车游行,在庆典大会上驶过天安门前,接受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为此,贵州的读书界为我组织了一场纪念《蹉跎岁月》出版40周年的活动。活动现场,还陈列着一块展板,一面展示了40周年来改换过的23个《蹉跎岁月》的版本封面。在这个座谈会上,读者们看过我40多年来出版的书,有一位来自大学的读者说了一句:“你写出的名小说叫《蹉跎岁月》,可你与贵州结缘半个世纪的日子,应该是《岁月未蹉跎》。”众人竟然鼓了掌,都讲这话说得对。
我当时也没怎么当回事,心里说,纪念会嘛,参加者要说些场面上的客套话,只是笑着对说这话的教授表示了感谢。
不料这话真传开了,现在贵州还以《岁月未蹉跎》立项并开拍了电影纪录片,连贵州星空影视和贵州卫视也一并参加进来,说55年岁月长得很,内容涉及很多,除了拍成一部纪录片电影,还要录制6—8集的电视片,在电视台播出。起先我还迟疑,真能拍这么多吗?可参加拍摄以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感慨,这么多的话。比如来到我当年做知青的修文县砂锅寨,人还没走进寨子,车子停在门前坝当年我们6个男女知青的自留地旁,放眼望去,砂锅寨我已经不认识了。
半个多世纪前的1969年4月初,我们几乎是站在同样的位置上,看到的砂锅寨,三分之一是泥墙茅草房,三分之一是褐色的木板房,只有三分之一是青砖砌的所谓砖瓦房。可现在呈现在我眼前的,全是三、四层楼宽大的房子。一边走进村寨,我一边问着当年一起出工干活的伙伴,这是哪家的,那又是谁家盖得这么豪华气派?正说着话,迎面走来一个农妇,大声喊着我的名字道:“我是你这次进寨子碰到的第一个人,你一会儿去我家吃饭。”
话说得又诚恳又肯定,随而黑黝黝的脸上一对眼睛,恳切地望着我。我只得回首瞅了一眼老伴,她又转而拉起我老伴的手,直呼着我老伴的名字道:“一起去一起去,去吃点家常菜。”旁边有老乡马上说,她家的家常菜可不一般啊!现在她家是砂锅寨的富翁!
这个叫张少群的农妇,50多年前嫁到砂锅寨来时,我应她丈夫的要求,参加了接亲的仪式。后来她又和我们一起上了湘黔铁路大会战的工地,在女民兵排里认识了我老伴,故而和我们都认识,这次相逢,因而分外热情。
到了砂锅寨上,细听老乡们介绍,才知道她的两个儿子经商的本事了得,在堰塘边修了漂亮的三层楼房。那外墙采用的材料,比上海弄堂里的丝毫不逊色。听村支书和村长介绍,砂锅寨上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子,全是三层楼和四层楼高的,不少人家的窗户,全用的是落地钢窗。不要说你们知青当年住的茅草房见不着了,就是木板房……
我连忙问:“大水冲毁了我的茅草房,在土地庙改建之前,我住过的那幢木板楼还在吗?”
村长小杨笑道:“就是你住过,县里下来的干部,三令五申不要拆,砂锅寨才剩下了这一小幢木楼板房。要不,早拆完改建了。还有你住过的土地庙,小么是小,只因是明朝末年的厚青冈石建的,现在成了贵阳市的‘非遗’,也留下来了。”
这只不过是我当知青时住过的砂锅寨,就整整拍摄了两天。导演还意犹未尽,说还要来补镜头。且不要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我修建湘黔铁路时的重安江畔,我到过的布依村落,我去过的苗寨侗村,我一次一次走进过的十大贫困县之一的紫云,还有风情各异的水族、瑶族、彝族、仡佬族,几乎都有往事可以追忆,几乎都变得我不认识了。
最令我兴奋的是,以往我每次走进山乡,走到我曾插队的砂锅寨,或是其他的民族村寨,往往只有老乡看过由我的作品《蹉跎岁月》和《孽债》改编的电视剧,年纪大的人还看过由《高高的苗岭》改编的电影《火娃》。这一次拍摄过程中,也许是待的时间长了,经常有老乡买了我的书来请我签上名字。签过字后,他们那喜形于色的模样,对我这个作家来说,真的是最大的安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岁月未蹉跎,还是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