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看成龙的电影长大 一台打磨十年的丝路颂歌 一曲连接古今的千年交响 贝嘉的舞蹈精髓在吉尔执掌下延续
第11版: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2023-10-20

一台打磨十年的丝路颂歌 一曲连接古今的千年交响

■朱光

文化丝路颂,可以理解为“文化丝路”的“颂歌”,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丝路颂”——昨天下午,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论坛在世界会客厅举行,会上的关键词是“文化丝路”;昨天晚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交响诗篇《丝路颂》在上交音乐厅上演,乐音起伏、横贯东西,仿佛诉说着文明互鉴、文化交流……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博物馆联袂打造的《丝路颂》由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与大提琴演奏家王健、笙演奏家吴彤及上海民族乐团的多位演奏家联袂献演。这是一台酝酿打磨了十年的音乐会,呼应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发展成就。如何以乐音展现跨越沙漠、跋涉东西、文化交流、灵魂碰撞的千年交响?

意外的是,在马林巴等打击乐营造的神秘、悠远的开篇氛围中,笙“先声夺人”。笙,既是起源于中国、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管乐器,也是古代常用的礼器,还对西洋乐器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隋唐时期,笙传播至如今的日本、韩国一带,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之后再被带往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造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笙,身形不大,声贯八荒。因而,当手持笙、身穿黑色长衫的演奏家吴彤,出现在身后全建制的交响乐团之前,有些令人惊讶;但是,当笙声贯耳,并意外地与交响乐团同奏时,人们改变了对它的固有印象:它既可是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伴奏,也可与大型交响乐和谐共奏。

相比之下,观众更熟悉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自笙出场之后,大提琴浑厚、深沉的音色跟上,辅以交响乐团营造的苍茫、孤寂,瞬间令人感受到行进旅途,环顾四周的情境。这就是《丝路颂》开篇《求索》的开场,选自赵麟受上交委约创作的《度》。本身,《度》就取材于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求索,是为求得真经。如今,“取经”依然是一个“上门学习”的代名词,这正是全球文明互鉴过去与现在的连接。

随后,各自身着红、蓝、绿等五种色泽服饰的五位操持二胡、琵琶、古筝等丝路乐器的民乐团演奏员登场。在一色素装的交响乐演奏员之前,他们尤为显眼。这些我们认为属于“中国民族乐器”的“身世”,正如笙一样,流转于丝绸之路上。在欧洲、中东乃至日本、韩国等地,都有这些乐器的影子……第二篇章《梦回》源自朱践耳作曲的《丝路寻梦》,既有现代性甚至无调性的旋律,又有丝绸之路上回旋的驼铃,正如五位民乐团演员的服饰,既宽袍大袖、色泽纯粹,又与交响乐演奏员的玄黑色相映共生。

第三篇章《和合》起先有鲜明的乐音对比——起初,明显是中华民族的乐音:全音阶,令人联想到《祖国新貌》系列纪录片,与前两个篇章以半音阶为主的“西域”旋律明显“样貌”不同;随之,半音阶乐句也不时出现,又回归到丝绸之路……俞极作曲的这一篇章,在中华民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回旋、回响,最终以气势磅礴之势回归到和合之路。引发观众席“Bravo!”的高呼,掌声长达10余分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