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翌晟)昨天,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行的韬奋纪念馆开馆65周年纪念活动暨捐赠仪式上,“郑码”发明者、《英华大词典》主编郑易里之女郑珑捐赠了父亲资助读书生活出版社在沪出版《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收据50张、1938年初版中文全译本《资本论》三卷合集等藏品,为珍贵史料找到了“娘家”。
上海韬奋纪念馆1956年筹建,1958年开放,由沈钧儒题写馆额,今年升级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2000年以后,该馆陆续启动“新闻出版博物馆文库”项目及“韬奋纪念馆馆藏文献”影印出版计划,推出了《店务通讯》(排印本)、《生活书店会议记录》影印本与排印本等一系列高质量研究与史料整理成果。其中,三联史料的整理和出版是重要组成部分。
昨天的捐赠仪式现场,“老三联”后人们捧出了一批珍贵藏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儿子李昕东、儿媳铁大力捐赠了艾思奇夫人王丹一亲笔签名的《艾著〈哲学与生活〉摘录》(中国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版)1本、内部刊物《磨砺一生伴哲人》1本、《艾思奇图册(1910—2010)》(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1本,以及上世纪60年代艾思奇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时的9页讲话手稿。其中,《磨砺一生伴哲人》堪称王丹一的真情实录。
外国文学翻译家戈宝权的外甥孙戈捐赠了戈宝权所译《春天的旋律 幻想曲》原稿及1959年《海燕歌》原稿。《海燕》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后为一代代国人所熟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戈宝权就翻译过这首散文诗。195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了这篇高尔基的名作后致信戈宝权,希望能根据最新的用词习惯修订《海燕》译文,于是就有了1959年的《海燕》翻译手稿,以及之后的多次修订稿。
邹韬奋之女、韬奋纪念馆原副馆长邹嘉骊亲眼见证了韬奋纪念馆风雨兼程走过的65年道路,她在致辞中对第三代“老三联”后人参与到捐赠文物队伍中的现象感到十分感慨与欣慰,感慨的是“三联”之火生生不息,欣慰的是“三联”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