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
傅雷,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1931年,傅雷曾短暂居住在南昌路136弄39号。当时,他刚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回国,担任上海美专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以及法文。
留法期间痴迷艺术
1927年冬,19岁的傅雷在表兄顾仑布的协助下赴法留学。在1954年4月7日致傅聪的家书中,傅雷曾这样介绍自己学法语的经验:初到法国半年,请私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话与发音,不停地改正,不是用上课的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
半年之后,傅雷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中生活,一切已经不成问题,随后考入巴黎大学学习文艺理论。他一面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一面在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与梭旁恩艺术讲座旁听,专攻美术理论、艺术批评,流连忘返于收藏丰富的卢浮宫博物馆。
1929年春,刘海粟来到法国,其时傅雷正在巴黎大学读书。经人介绍,傅雷成了刘海粟的法文老师、翻译。刘海粟《欧游随笔》中曾经记载过,1929年9月28日晚上,他和傅雷、张弦等人聚集一堂,热议法国秋季沙龙的盛况。而眼见傅雷尝试绘画、作曲、弹琴,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刘海粟也向傅雷建言:“不要在创作上再花功夫,还是研究美术理论、美术史吧,一样可以成为出色的学者。”
留学期间,傅雷的第一篇公开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发表。1931年,傅雷尚未拿到、也不在乎那一纸文凭,就随着好友刘海粟从法国回到了上海,并在刘海粟主持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刘海粟请傅雷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同时教授美术史和法语。后来,傅雷把他在上海美专授课的讲义整理、补充、修改成《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书,这也是他艺术评论的代表作品之一。
曾在上海美专任教
南昌路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全长约1690米。走进位于上海南昌路的大杂院里,在幽深的巷子尽头,一个门牌号为“39”的铁门旁挂着“傅雷故居”的牌子。2005年,这里被列为上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931年秋,傅雷从巴黎回国后,入住南昌路136弄39号。他执教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先是在乍浦路办学,后迁至顺昌路560号。1932年,傅雷在著名的一品香饭店和表妹朱梅馥结婚。开始,傅雷称朱梅馥为“梅”,后来换成法语爱称“玛格丽特”,把温婉善良的朱梅馥比拟为歌德《浮士德》里美丽而温柔的玛格丽特,生活和睦而美满。婚后不久,夫妇俩搬进巴黎新村(重庆南路169弄)4号。
杨绛曾经撰文回忆,和钱锺书去巴黎新村傅雷家的经历,“抗战末期,我们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饭后经常到他家去夜谈……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俩孩子在噔噔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
周边漫步
钱锺书旧居
地址:复兴中路573号
复兴中路573号是一栋临街的三层楼弄堂房子,钱家人长期居住于此。当年,钱锺书叔叔一家住三层大房间及三层与二层之间的亭子间。二层及二层与底层之间的亭子间则由钱锺书父母兄弟居住。底层客堂两家共用。1941年,钱锺书从湖南国立师院辞职回沪,一家三口后来住进了三层与二层之间的亭子间,一住就是八年。屋子很小,除了一张大床,就只有一个柜子和一张小书桌,但钱锺书也算是有了一个独立写作的小空间。在这里,他写下了长篇小说《围城》。
刘海粟旧居
地址:复兴中路512号
这幢独立式花园住宅,沿街筑有高高的围墙。房子的底层外墙采用卵石子装饰,二楼外墙面则是红砖清水墙,外墙上开有矩形和拱形等各式窗户,屋面是红瓦四坡顶,富有立体感。室内则是柳安木地板配以柚木护壁,天花板上有精致的石膏花饰,还设有考究的壁炉。这幢法式花园小宅由实业家朱葆山建造,20世纪30年代被刘海粟租下,后来刘海粟和夫人夏伊乔居住在此,直至1994年刘海粟去世。
上海韬奋纪念馆
地址:重庆南路205弄53—54号
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论家邹韬奋先生的纪念馆,包括韬奋生平事迹陈列和韬奋故居两个部分。53号是韬奋事迹陈列展,展览分8个部分,由一楼至二楼,按时间顺序以照片、文字和实物的形式介绍了邹韬奋的一生。54号故居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的原貌,它是邹韬奋一家1930至1936年的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