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荡岸线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方厅水院建设正快速推进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徐程
本报记者 毛丽君
在示范区第四个建设年的大事记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定是2023年2月4日。这一天,《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个消息让每一个“示范区人”振奋不已,示范区的建设大幕也随之全面开启。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至今已四年。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四年出什么?日前,记者随一体化示范区采风活动,深入走访,寻找答案。
初心
“长三角地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水乡客厅刚好35.8平方公里,是‘万里挑一’的巧合,又正好是长三角原点的所在。”示范区建设四周年现场会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示范区规划展示馆里的布置也“上新”了,站在介绍和展示水乡客厅环节的屏幕和沙盘前,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刘伟回想起初到执委会报到的场景。而在展示馆对面的太浦河上,水乡客厅核心建筑方厅水院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示范区总规批复后,5月24日,“蓄势”已久的方厅水院项目率先破土。这座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两座廊桥跨越太浦河、连通沪苏浙的“四合院”,将围绕两省一市交汇点、依托自然环境资源,塑造慢行交通跨省域互连、跨域人文交流、国际论坛与会展等核心功能,成为示范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5个月过去,廊桥的基座已经伸出太浦河,向对岸延伸,方厅水院覆盖区域已十分清晰。“廊桥的桩基建设相对慢一些,后面就非常快了,到明年现场会的时候,应该就可以看到方厅水院的真容了。”刘伟面前的沙盘和不远处热火朝天的工地,在某一个瞬间,似乎重合在了一起。
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四年,示范区“1+1+N+X”跨省域法定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构建成型,以此为“起点”,示范区的项目建设将再次提速;四年,第一批参与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人员即将“毕业”,他们有的选择离开,有的选择留下,沪苏浙三地遴选的新一批工作人员也陆续到岗,人员的交替,工作的交接,总有人不断从“原点”出发,示范区建设的巨轮始终滚滚向前。
信心
秋日的湖畔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平日得空喜欢骑自行车去示范区角角落落兜兜转转看项目的张忠伟又出发了,不同的是,这次他带上了执委会的同事们。
“我们环元荡骑行,23公里,中途两次休息,用时两个多小时,天气很好,沿途风景很好,一圈骑下来也不累,非常舒服。”作为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喜欢和大家分享示范区的故事,而他的故事,总是能吸引一波又一波的人走进示范区,了解示范区,在他的“安利”下,示范区圈粉无数。
上一次到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三期还在推进,青浦区水务局副局长陆晓峰在规划展板前描绘着三期工程贯通时的画面,彼时的河岸仍崎岖不平,陆晓峰对着裸露的地皮告诉大家,他们在元荡沿岸种了不同的花,一年四季到这里,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如今,成片的粉黛乱子草,满眼的木春菊,星星点点的芙蓉,为秋天的元荡增添了许多鲜亮,慢行桥上游人如织,不问青吴,共享一方秋色。这样的场景,在四年前,大概只存在于想象中。再次站在岸线旁,陆晓峰描绘起另一幅画面:国际环湖马拉松、自行车、皮划艇赛事在这里轮番登场,环湖古村落、古镇重现昔日繁华,曲水善湾、大观园成为示范区美丽风景新地标。
这次的场景,距离实现又需要多久?
“元荡给其他水域的治理、发展打了个样。”在示范区,23.89公里的元荡、57.9公里的淀山湖岸线,28.32公里的蓝环河道……即便对比世界各大湖区,如此通达的水域肌理,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看遍了示范区的风景,亲历并见证了四年来的变化,张忠伟说:“示范区一定会越来越好”。
雄心
生态绿色堪称“世界级的料子”,有了高能级的产业加持,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四年,在示范区已能窥得一斑。
华为在青浦落地,对示范区发展的带动是毋庸置疑的。2020年9月正式动工以来,华为的建设进度也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园区内100多幢建筑已全部封顶,幕墙装修接近尾声,即将进入全面精装修阶段,预计将于2024年6月投入使用,届时将陆续引进约3.5万名研发人才。虽然尚未正式投运,但华为在青浦三年的纳税总额已超过40亿元。”青浦区经委副主任董敏介绍。
示范区不只有华为。
在吴江,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恒力也在持续发力。作为全球聚酯薄膜行业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项目,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正拔节生长。“早两年来,这里什么都没有,这一年的发展相当给力。”江苏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鞠金虎说,过去一年,不仅基地建好了,部分装置已经投运,产能达到预期的一半,预计明年一季度,项目一期12套设备将全面投入试运营。
在嘉善,更多的是新赛道上崛起的“黑马”。东方科脉,基于全球双碳战略,专注于物联网领域电子纸显示技术制造,2018年公司电子纸生产制造基地落户西塘,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纸模组供应商;2022年3月成立的致瞻新能源(浙江)有限公司,如今已是一家在碳化硅半导体器件赛道领跑全球的高科技公司,特斯拉、比亚迪等都是其客户,产品供不应求。
有意思的是,不论是东方科脉还是致瞻新能源,都选择将研发中心放在上海。
安心
对于一体化发展,东方科脉董事长周爱军有着切身感受,在公司人才的引进上,青浦和嘉善完美联动。“我们在青浦赵巷租了一些办公空间,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落地问题,示范区有很好的人才支持政策,打通了三地的经络,我们是首批受益者。”
人才,是示范区要素流通中关键一环。四年来,从外国高端人才到专业人才,从工作许可互认到执业资格互认,示范区针对人才已先后印发了15份文件,为了让他们行无碍、居无忧。“目前示范区人才制度创新已经初成体系,后续我们将围绕示范区人才共建、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主管姜志双说。
而从自身的角度,周爱军说,生活在示范区最直接感受到的便利,是医保卡通用。“上海的医保卡,在西塘旁边的二级医院就能用。”事实上,青吴嘉三地医保免备案直接结算的跨域就医场景,在示范区早已是一件平常事。在最新发布的示范区第四批公共服务项目清单里,示范区定点药店异地购药医保结算、医疗费报销网办“零跑动”等实打实的便民项目,被“点名”落实。
生态环境的联保共治,跨省公交、轨交高铁路网的链接通达,产业链上下游的错位布局、联动,人才、资源等要素资源的无障碍流动,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刘伟说,所有这些顺利推进的背后,离不开一整套“一体化”制度的支撑和保障。四年,示范区在各重点领域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已达130余项。
“规划图变成施工图,下次采风就是实景画!”刘伟在朋友圈里的感慨,大概是所有“示范区人”的心声。四年,光阴在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厚实的印记;四年,生态绿色是底色的理念在“示范区人”心里扎根,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愈发清晰,他们迈出的步伐愈加坚定。
刘伟说的下一次采风,并不遥远。示范区,期待五周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