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
最近,去了一趟温州。朋友说,这次带我去娄桥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村。温州,一半山水一半城,但在城市的发展中,那些依山而建、傍水而生的古村渐渐被新城替代,朋友嘴里的古村,会有多古?
村子就在瓯海的东西大动脉瓯海大道旁,有个好听的名字——古岸头村。岸头,顾名思义,就是船停靠的地方。温州的水系是真多,古岸头村里,三条小河穿村而过,房屋依溪水而建,村民至今延续着沿河而居的习惯。有河就一定有河埠头,十来米就有一个,临水的台阶上长着青苔。枕水人家,浣洗多在这样的河埠头上。
来之前,就听说古岸头村被誉为瓯海的“活化石”。能被这样定义的,一定有宝贝,我的兴趣一下子来了。古村真有两宝——镜湖双亭。进村后,沿着一条小路,我们很快找到了镜湖东亭:歇山屋面,盖着小青瓦,亭有双檐,面阔三间,向西一直延伸到尽头的镜湖,东亭也叫镜湖亭。亭身柱子、椅子、扶栏都是木结构,石质底座,最好看的是亭内的顶部,有彩绘,一大多小,这是晚清时期的建筑。亭里有人小憩,也有老人带着孙辈在玩耍。农耕时节,这里也是村民休憩和躲雨的场所。
从东亭望出去,对岸的一棵古树下,有一个很大的河埠头,那里三三两两蹲了好多个浣衣女,这个充满着古意的景致,真是久违了。她们一手拿着衣物弯下腰,把衣物浸泡进河里,然后又猛地向上提起,再在石板上有节奏地搓啊按,泛起“哗哗”的水声、揉搓衣服的声音。除了洗衣,也有人在这里洗菜。看来下到河埠头上洗洗涮涮,是村民们至今仍在进行的日常……脑子里忽闪过一个念头,古岸头指的会不会就是这个村里最大的河埠头?一打听,果真如此,早年,古岸头和镜湖双亭是这里水上贸易往来的重要渡口。
你们是不是还要找镜湖西亭?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在对岸金丽温高速公路下。从湖的这一侧望去,视线被挡住了,很多人因此错过了西亭。过镜湖桥,没走几步路,就来到了西亭,西亭也叫清河亭,西亭中,供奉着关帝,亭柱上有两联:“云散山推月,欣平水接天。”“镜月横亭印,湖风拂槛凉。”掩在一片绿意中的西亭,宁静又淳朴。
古岸头村有古意,它保留着昔日的古朴和静谧。一圈走下来,除了双亭,我还特别喜欢那份藏在古巷中的烟火气:浣衣女、旧居石墙的斑驳且有年岁、沿街开着的“曾氏老面馒头”“古岸头理发店”“小霞麻辣烫”等老店铺。偶然间,我们还遇到了坐在小凳上晒着太阳的老人们。老人们说,这里还保留着一些远古的习俗,比如“二月二”吃芥菜饭、夏季喝爱心伏茶、七月七舅舅送巧食等。对于他们而言,这是生活习俗,但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历史和文化的接续?
一座古村落,见证的是岁月的变迁,像古岸头村这样有烟火气的古村,如今在温州已不多了。古村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老人、孩子多,年轻人少。问起古村的情况,老人们还是会津津乐道地介绍起村里出的那些名人:光绪年间有名的慈善家张岩成、张志光;光绪年间任江西通判的张兆麟、改革开放后的优秀企业家邱光和、陈恩弟……我觉得一定会有这样一天,古岸头村的年轻人在外创业后重回这里,新旧的碰撞和融合,用文化解开历史的密码、留住古村的韵味、护住她的烟火气。
走出古岸头村,抬头就是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回头望去,村里的落日光影很美,它述说的是岁月的沧桑和那份古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