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翌晟)明天是施蛰存先生诞辰118周年纪念日,刚刚过去的11月19日,是施先生逝世20周年。历经数载编辑整理的共五卷17册,近700万字《施蛰存译文全集》终于完整推出。昨天,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上海人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承办的“融汇中西 风范永存——《施蛰存译文全集》首发式暨施蛰存先生学术成就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
施蛰存先生是中国现当代人文社科领域的卓越大家、上海社科大师,是上海这片文化高地中具有标志性的一座高峰。他在新文学创作、外国文学翻译、古典文学研究、金石碑版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深刻影响了海派文化的积累与发展,更是中国现当代人文领域的宝贵财富。
“今天再提起施先生这样的大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纪念日,也因为他的精神在今天的时代当中更凸显其价值。经过我们的手,把大师在这个城市中的活动轨迹和成就传承发展下去,是我们对城市的回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说。
1926年,施蛰存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加入共青团,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办刊物、开书店,参与了冯雪峰和鲁迅拟定的苏联文艺理论丛书的译介。早在20世纪20年代,施蛰存就开始了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引介。他的译作所涉国别之多、时间跨度之大、体裁之广,都超出人们的想象。他先后翻译过古希腊、奥地利、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俄国(苏联)、印度等国作家的作品,时间跨度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20世纪,体裁则包括长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艺评论、传记等。这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中极为少见。
“除了各个时期已经出版的施先生的译作单行本全部收录在内之外,《全集》还收集了许多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里的施先生的翻译作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强调。
“纵观《全集》,施先生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文化的新概念引入到中国,在当年的文坛引人注目。”施蛰存长孙施守珪说,“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些理论融合在他的创作中,使读者读到了弗洛伊德、意识流、潜意识,为读者开启了别样的阅读语境和阅读体验。”
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获得施蛰存家属授权,启动《施蛰存译文全集》出版项目,2021年,《施蛰存译文全集·小说卷》率先推出,之后,诗歌卷、散文评论卷、戏剧卷、史传卷陆续出齐,收入《域外诗抄》《外国文人日记抄》《今日之艺术》《丈夫与情人》《蓬皮杜传》《尼日尔史》等译作。值得一提的是,戏剧卷中的匈牙利剧作《李利昂》根据施蛰存的未刊手稿收录,有着极高的出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