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微光 余粮不多  吃饱再说(中国画) 家之光影 走在这条坚持的道路上 《红日》插曲中的小插曲 一停二看三通过
第22版:夜光杯 2023-12-04

一停二看三通过

陈佳勇

最近看朋友圈,发现大家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探寻美食的节奏明显加快了,心生羡慕的同时,也想到了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如何迅速在陌生的地方找到当地美食?这个问题对于自诩为“美食家”的人而言,恐怕不难,但对于一般“食客”而言,还是有难度的。至少,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也犯难过。

思来想去,自然还是有一些常规的做法。第一,请当地朋友带你去,这当然是一个最佳的办法。比如你初来乍到,到了北京,你想吃烤鸭,一般人凭着既有的知识,大概率都知道要去全聚德。但全聚德是挂炉烤鸭,同样是老字号,还有专做焖炉烤鸭的便宜坊,孰优孰劣?还有诸如大董、四季民福等新贵烤鸭店,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你连吃四顿北京烤鸭,想必一整年都不想再吃鸭子了。这里,显然需要有当地的朋友来做指引,但你依旧保证不了,你的北京朋友他一定是烤鸭爱好者吗?更何况,北京之外,你能保证全国各地、全球各地都有你的朋友吗?第二,依靠各种社交软件、看推荐排名。但这些年大数据的算法,会遮蔽很多稀缺、独特的东西,大家看网友评论,最后的意见只会渐渐趋同。而倒过来,因为这些社交软件的存在,商家便会有针对性地做很多“营销”工作,这便和探寻美食的本质,形成了矛盾。第三,看短视频、美食博主的推荐。视频,最直接的呈现,至少保证眼见为实了吧。但在这个信息咨询时代,我们难道还嫌被“传媒”“他人”影响得不够吗?

俗话说熟能生巧,本着尽量不求人,不依赖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初衷,我也捣鼓出了一些“在陌生地方快速觅食”的个人心得,说出来且供大家参考。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察言观色,闻香识美食,且一定坚持“一停二看三通过”的原则。

以最近的一次海外觅食经历为例。这阵子东京的根津美术馆在举办北宋书画精华大展,李公麟《五马图》最为瞩目,那天我参观完已经是下午一点半了,午饭没吃肚子极饿。出了美术馆大门左转沿着街道走,奈何南青山六丁目高档地段,实在没有市井小店。语言不通,又没有现成的社交软件好用,且必须五分钟之内搞定吃饭,怎么办?靠眼睛,靠鼻子,靠“吃货”的直觉。在我的坚持下,一行人又往前走了五十多米,我两边逡巡着,突然就闻到了一股豚骨拉面的味道,就靠着这股味道的指引,在紧挨着的一个路口左转,终于发现了一家拉面店。虽然很想立刻冲进去,但我秉持了原则底线:首先停下了脚步,然后仔细看了看拉面店里的情形,只见两位年轻小哥伙计面相清秀,下面手势清爽,且店里顾客进出蛮多。再看看招牌,常规的北海道风味豚骨拉面,图片清晰不模糊,质量感觉有保证。于是,便“三通过”进了店,自助点面机上选好面,待到一碗滋味浓郁的热汤拉面吃下去,辅以碗里那半颗溏心蛋、两块厚切的叉烧肉、蛮多笋片、三片提鲜味的海苔,实在是诚不我欺。

事实上,在香港如何迅速吃到一碗好吃的云吞面?在苏州如何迅速吃到一碗好吃的苏式面?道理和方法,大抵都是相通的。

首先,孤零零的店,千万不要去。通常情况下,在商业区或者居民区,店铺集中的地方出现好饭店的概率相对大一些,可不要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蛊惑。十年前,我曾经在美国华盛顿的“唐人街”,挺身而入一家孤零零的厄瓜多尔人开的小笼包店,当我后来吃上了那一笼面皮厚极了的小笼包,看着小笼包下面垫着的大白菜叶子,再看着墙上挂着的《纽约时报》美食专栏对这家店的报道,真的是肠子也悔青了。其次,饭馆老板看起来有点冷冰冰的,一直在忙,而老板娘很热情招呼客人的店,可以去。这个方法尤其在香港的面摊,譬如吃个双拼饭、四宝饭、云吞面、鱼蛋之类,很管用。第三,一看店铺就有市井气息、充满人间况味,尤其食客都站在外边吃,且不是排长龙队,而是呈现星星状散点分布的,那一定要去尝尝。我有一年在香港尖沙咀赫德道和宝勒巷拐角处,就发现了这么一家宝藏小店,名叫华记小食。这家店专门做咖喱味道的牛杂,还有煎酿三宝、炸大肠,都是一顶一的市井美味。之后我每次去香港,基本上都会光顾这家店。最后,想说的是,针对那些网红店,尤其看到外面排一字长龙队伍的,一定要谨慎。我在香港铜锣湾的一兰拉面,就被深深地教育过一番,排队排了一个半小时,等到最后坐下来,这碗面吃下去肯定是好吃的呀。因为,已经快饿昏过去了,能不好吃吗?所以说,肚子饿了,才是升华普通食物的王道,是单车变摩托的不二法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