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孩子在做雾化治疗
社区医生在为患者做康复训练
扫二维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郜阳 文 徐程 摄
走进明亮温馨的大厅,一阵灵动舒缓的钢琴声流入耳中,让人很难把这一幕与医疗卫生联系在一块儿。这里是丽园路。坐落于此的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内环内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市中心一幢8层独立建筑。中心主任金迎正和相熟的老病人们分享着喜悦:连续五年荣获黄浦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质量考核第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基层卫生服务的第一线,承担着维护居民健康的重要职责。在上海,一家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就和传统观念里的地段医院说再见了,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综合能力后,它们悄然蝶变,成为百姓信任的、家门口的好医院。
能动手术 还开夜门诊
对金迎来说,今年绝对值得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心改扩建后,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从3916平方米增至8324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数从50张增至100张;设备配置上,除了常规心电、影像、检验、超声、心电监护仪等,还配置了全套智能康复设备、雾化仪、肺功能仪、CT、双能X线骨密度仪、中医诊疗等(见左下图)。
为持续夯实“10分钟医疗服务圈”建设,中心引进优秀外科人才,今年在上海社区中率先开展适宜外科手术。目前该中心已可开展常见体表肿物切除术、清创缝合术、烧伤冲洗清创术、脓肿切开引流术、体表异物取出术、拔甲治疗等手术操作项目。“中心已是全年无休。”金迎说,为满足不同人群寻医问诊需求,中心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在原有中午连续门诊基础上,结合实际推出门诊延时服务,包括工作日夜间延时和周末延时。
记者看到,中心“夜门诊”开设有全科门诊、中医适宜技术、康复理疗、护理服务,实现辖区居民上班上学、看病两不误,也满足了部分居民晚间“家门口”的就医需求。“本以为17时到20时这个夜门诊时段可能没什么人,结果口口相传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白领下班了来做康复理疗,三小时的门诊时段医务人员非常忙。”金迎很感动,居民总结他们的延时服务是“有人常驻、有灯常亮”。
市卫健委透露,2023年,上海通过制定社区医疗服务基本病种清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科诊疗为基础,坚持中西医并重,循序渐进强化妇科、眼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等适宜专科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清创、缝合、皮脂腺囊肿切除等适宜外科小手术,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就医。
理疗便利 中医药飘香
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多个卫生服务站,其中中海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是小有名气的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南塘浜路93弄小区内一幢居民楼一楼,2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空间被隔成四间,经过精心设计,风格融合古典与现代。中海服务站现有一名副主任医师、三名主治医师,提供中医和西医门诊和配送药服务,开展针灸、拔罐、耳穴、艾灸、中药饮片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真正下沉到居民区里,医生和患者“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感觉就像老邻居。有时居民下楼倒个垃圾,也会顺路进来看看慢病、做做理疗。“在中医专家下沉社区的同时,中心青年中医医师也上转至瑞金医院伤科进修,进一步实现治伤理念、诊疗技术、用药特色的同质化,进而培养社区小名中医,为做强社区中医特色品牌修炼好‘内功’。”金迎表示。
在日月光写字楼大堂,中泰服务站的医护每周为白领带来西医全科、中医全科、康复治疗、药事咨询、颈动脉斑块初筛等服务——这是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日月光党建服务中心共建的项目,日月光广场还提供了21楼600平方米的空间,将与中心共建职业病康复中心。据悉,上海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与康复治疗区域,以门诊、住院康复为基础,结合各类中西医康复适宜技术,将康复服务逐步延伸至站点、居家、养老机构等,平均每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可提供近40项康复服务项目,基本形成住院、门诊、站点和居家相衔接的具有社区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据悉,全市正启动社区护理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护理服务同质化发展水平。
专家愿来 康复显特色
社区能不能挂到专家号?面对辖区患者的需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随着全市启动社区康复中心建设,瞄准上海尤其是黄浦区老龄化加剧下的新需求,这家社区医疗机构探索社区认知障碍康复特色。
“今年2月,我们邀请到国家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王刚教授团队来院开出全市首家社区认知障碍门诊。”张扬介绍,“中心还配套组建了由西医、中医、康复、护理、药学、检验、心理等多学科组成的协作团队。”更令人欣喜的是,今秋以来,中心的社区医生也开出了认知障碍门诊,用张扬的话说,“实现了由‘专家带着走’到‘我们自己摸着走’的转变”,而社区居民也用脚为自家的医生投上了信任票。
市卫生健康委表示,申城通过医联体支撑,开设联合病房、专家门诊,指导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专家(专病)号源;同时,今年二、三级医院共派出医务人员3584人下沉社区,开展门诊、带教、查房等工作。
辖区里的老病人都晓得,中心有“豫园十景”,其中一多半和认知障碍康复相关。记者留意到,中心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了“豫见你”认知康复训练区、“豫乐汇”老年综合活动区、认知运动示范体验区、生态绿植园艺区、记忆咖啡馆等,帮助老人感受自然、触碰记忆、体验日常、回归生活。“我们还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把脑健康筛查融合到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免费健康体检中,通过量表测定、脑电图检查、基因学检测等筛出的高危和疾病人群形成三级转诊、签约管理、社区随访、康复训练的‘防筛诊治康’闭环。”张扬表示。
以社区为起点的认知障碍防治“豫园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既往认知障碍人群“筛而不管、识而无医”的困境。正因此,这里的工作更是吸引了荷兰、日本的认知康复领域专家前来探访。
社区卫生服务“节节高”
今年,上海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卫生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康复护理方面,完成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中2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任务,超额建成27家,近三年累计建成118家,平均每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可提供近40项康复服务项目。资源下沉方面,今年二、三级医院共派出医务人员3584人下沉社区,开展门诊、带教、查房等工作,目前本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均已预留10%以上专家号源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相关链接
亮点多了功能齐了
■ 浦东新区“一院一品”金杨社区的心脏康复、北蔡社区的顾氏喉科、花木社区的中医治疗口腔溃疡、上钢社区的石氏伤科、六灶社区的骨伤科、高行社区的胡氏中医妇科等,均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黄浦区“功能社区”探索将社区卫生服务场所从居民区延伸到楼宇,计划在打浦桥街道日月光中心和淮海中路街道香港广场开展新一轮“功能社区”建设工作,使职业人群“足不出楼”即能享受到身边的健康服务。
■ 杨浦区“体医融合”选取办公室久坐脊柱亚健康人群、青少年脊柱侧弯人群、大学生心理压力大的人群等8类试点人群,由社区(运动)健康师制订专业的运动干预方案并实施运动干预。
■ 闵行区“晚上延一延”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7时至21时统一开设夜门诊,更好地满足居民错时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