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神奇土地上有群可亲可爱白衣天使 广告
第6版:上海新闻/广告 2023-12-30

神奇土地上有群可亲可爱白衣天使

——上海医生在摩洛哥援外医疗的故事

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沈东杰收到了患者送上的吻手礼,这在摩洛哥当地是很高的礼节

一片神奇美妙的土地,一段百感交集的时光,一群可亲可爱的医者……最近,《欢迎来到麦乐村》热播,讲述了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医者仁心的非凡历程。真实故事要比影视剧展现的更艰苦,也更温暖。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昨日在京举行。上海1个集体和3位个人获得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透露,上海是我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1975年9月起,上海开始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截至2023年,上海共派出援摩医疗队196批,医疗队员1973人次。

援外医生要“过三关”

摩洛哥地处北非。根据中摩两国政府签署的卫生合作议定书,援摩医疗队每批任期2年,涉及心内科、普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针灸科等十余个专业。

初到摩洛哥的医疗队员,往往要“过三关”:语言关——英语普及率低,大多数当地人主要说阿拉伯语;生活关——早些年生活条件不理想,蚊虫多;饮食关——“美食荒漠”,蔬菜以根茎类为主……

关关难过关关过。“条件艰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甚至当地医院提供的医疗器械,都有不合格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北)副主任张建海回忆。

张建海于两年前加入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担任塞达特分队队长。他们援助的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虽是当地最大的省立公立医院,但规模和条件或许还远不如国内县级医院。“医护人员短缺非常严重,每个科室每天只有一名医生值班。骨科经常遇到百岁高龄老人;妇产科工作量巨大,经常遇到高危病例。”张建海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发挥专长

张建海想起初到摩洛哥时的一台胸外科手术,至今仍感后怕。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生,他遭遇了职业生涯里难得遇到的“挑战”:手术过程中停电了。

“我那天还算幸运的,管理的麻醉机有蓄电功能,医院停电后还能继续运转。”张建海说,而这也是院内唯一带蓄电功能的麻醉机了。否则的话,就只能用手捏简易呼吸器来维持病人的呼吸,风险不言而喻。

在塞达特分队开设的微信公众号里,张建海这样写道:“局麻药的长期缺货、手术室里的猫、无法运作的空调……这一切在国内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这里只能慢慢接受现实条件,因地制宜甚至转变观念落实好麻醉管理。”

援外期间,张建海高质量完成了1500例各类麻醉,每一例背后需要承担的工作量都远高于国内。超声引导周围神经阻滞在国内已被普遍运用,而在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两名麻醉医生对此却并不熟悉。在对方表达了想学习的意愿后,遇到类似麻醉操作,张建海都会叫上摩方同行,讲解技术要领,指导操作。

“遇到高危病人,分队还会组建起多学科团队,发挥各自专长救治病人。”张建海表示。

小小银针吸粉无数

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曙光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一婧于2021年2月出发,作为第190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队长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穆罕默迪亚分队由中医组成,主要开展治疗的有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肩周炎、风湿等,也有哮喘、眩晕、头痛、面瘫等病症。“穆罕默迪亚医疗点已经有36年历史了,尽管当地百姓对中医了解不多,但都很认可,尤其是中医外治技术。”李一婧告诉记者,除了固定的门诊时间,经常有病人敲开医疗队的门,而大家也是来者不拒。

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中医的疗效经口口相传,远近闻名,不少人成了中医针灸的“铁粉”。

留下技术带回友谊

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1975年至2023年,援摩医疗队共诊治摩洛哥门急诊患者583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2万人次,医疗队员成为所在医院的主要医疗技术力量。

张建海曾为一位骨折少年的手术“保驾护航”。男孩出院后,他的父母邀请医疗队员到家中做客。尽管家境贫困,但一家人还是拿出了待客的薄荷茶招待他们,让张建海颇为感动。回国前,张建海还收到了摩洛哥同事精心准备的礼物:一件印有“Dr.Zang”的摩洛哥足球队队服,一封花了3个小时写的中文道别信,“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以建立起一份真诚而深厚的友谊。”

李一婧也收获了相同的感动。她曾用针灸为一名摩洛哥空姐治好了面瘫。这位空姐托人从中国定制了一面锦旗,跨越11000多公里带回了摩洛哥,送到了李一婧手上。

“中国援摩医疗队每一位队员都是白衣天使,挽救无数生命,培养当地医生,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赢得了摩洛哥人民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第194批援摩医疗队总队长范晓盛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