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乡路幽幽 且以深情共白头 婚房十二平 肉眼看不见 卜居泮水 给皮肤补水的中医妙招
第15版:夜光杯 2024-01-02

卜居泮水

陈美

杭州下雪了,南京下雪了,而上海的雪呢,雪呢。

终于飘起来了。我是喜欢看雪的,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道旁的法国梧桐、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匆匆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然而,时间不长,不到半小时,老天就停止了撒花。只有人行道的砖头缝隙里残留的一绺白雪,安抚着人们掠美的眼神。

一放假,老姐就飞海南了,她被极寒预警吓傻了,她没看到今天的雪花纷飞。涛爷明天也飞琼海,飞叔随后也到。我当然向往椰林,只是手头杂事未了,下周才能成行。其实,都是去年寒假共度海岛的闲雅,令我们上瘾。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曰:“客过草堂问:‘何感慨而甘栖遯?’余倦于对,但拈古句答曰:‘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问:‘是何功课?’曰:‘种花春扫雪,看箓夜焚香。’问:‘是何利养?’曰:‘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问:‘是何还往?’曰:‘有客来相访,通名是伏羲。’”

我们五六家,同住山水汇园。五年前购得新房后,由老白统一负责装修。一样的瓷砖洁具,一样的桌椅橱柜,不管身处何方,就当自家。

早晨,或小区漫步,或菜场购物。中午,竹榻一枕,晒暖阳,啜苦茗,读数行书,懒倦便高卧松梧之下。傍晚,结伴而行,去风情小镇,访农家,话桑麻。

一日路过“泮水小学”,才知,小区坐落于“泮水村”,我们竟不知不觉间“入泮”了。

曹老师饶有兴致地向大家介绍起“入泮礼”了。

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第一步是“正衣冠”。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看来这是古人们的共识。

接着是“拜师”。学生们恭立学堂前,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泮池)之后,进行拜师礼。先拜孔子,再拜先生。拜先生时,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之后,便是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然后,净手。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最后,填写“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老师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入泮”,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学之路。

听完,涛爷打趣地说,教了近30年书,授徒几千,不曾收过“束脩”。飞叔接茬:“真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曹老师是带着功课来的:临帖,刻章。我当然“红袖添香”,听“蒋勋细说红楼”,密密匝匝的,在字里行间,写心得,述评语。

陈继儒曰:“山居胜于城市,盖有八德:不责苛礼,不见生客,不混酒肉,不竞田产,不闻炎凉,不闹曲直,不征文逋,不谈士籍。”

又曰:“山中有三乐:薜荔可衣,不羡绣裳;蕨薇可食,不贪粱肉;箕踞散发,可以逍遥。”

又曰:“闲居之趣,快活有五:不与交接,免拜送之礼,一也;终日可观书鼓琴,二也;睡起随意,无有拘碍,三也;不闻炎凉嚣杂,四也;能课子耕读,五也。”

在这里,何止“八德”“三乐”“五趣”啊。

辞旧迎新,大家先呼朋引伴地去泡温泉,洗净一年的肮脏和晦气;然后,聚到我家,把对门涛爷的桌椅搬过来,拼在一起,火锅,热辣辣地烧起来。

当晚,曹老师治了一枚印章:卜居泮水。

“卜居泮水”,是我们辞旧迎新的问候语。《诗经·鲁颂》有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

“思乐泮水”!

今年,我们能不去?

感谢上海的这场小雪,总算聊补了心间的空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