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看得见的远方(绢本水墨) 新年的仪式感 金银花 有温度的窗口 跟着外婆吃就对了
第12版:夜光杯 2024-01-13

新年的仪式感

陈茂生

又到年末,又是预订新年纪念币的时候。一晚上,捏着手机掐着点,“开闸”时间一到,手疾眼快输入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填验证码、选择兑换银行网点,就收到“预约成功”短信。有时还要帮熟悉的朋友订一套,稍有迟疑马上就跳出“库存为0”的字样,只能赶紧看更远些的网点,还能不能“捡漏”?说实话,手头没点功夫还真不行。隔天早上看到银行门口排队线下预订的队伍,就有点“薄技在身”的自得。然后就查地图准备“郊区银行‘半日游’”。

自发行纪念币以来,每年的预订就成了迎新年的特别仪式。微信群里,订到的自然高兴,“手慢踏空”的就会有点沮丧;然后就看有没有第二波、有谁会出让。说来奇怪,据说行情走低但预订新年纪念币始终热得烫手;不仅“拼手速”越发迅疾而且还有多多益善的寓意。或许一年又一年,每过一年身上的得往事就多一点;多几枚纪念币也不算啥。何况此乃“集精神与物质于一体”、老少咸宜的新年礼物,排队等候兑换的队伍里大多是为新年家族团聚做准备的,届时看到长辈塞几个当作祝福的孝心;看到小辈塞几个就算是喜庆的“压岁钱”;其余放进集币册中,当作个念想把玩了。过节过年,舌尖上的盛宴后才是精神上的享受,符合辩证唯物论中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法则。虽然费了好大劲、跑了不少路,想借此发财当然不可能,但至少能当时光坐标唤起一些记忆,当然也不能太掉价了。上回排队兑换京剧纪念币,身后的老伯说会原封不动拿回家锁进箱子,“百年”以后给儿孙。当然也没错,就是把纪念币当遗产,缺少了“欣赏”,就有点那个啥了。

新年伊始,当然希望万事顺遂,即便期待锦上添花也不奢侈。所以转眼天亮,必须到花鸟市场买几个崇明水仙花球回家。养一盘水仙无须刻意打理,从新芽勃发到长大开花飘香,大约过了30天就能享受其中隐隐洋溢的海派人家的淡淡情怀、暖暖氛围和浅浅满足。听老上海人说过,以往的施家花厢、赵家菊花、俞家康乃馨、林家小盆栽为沪上“鲜花四大家”。崇明水仙与福建漳州水仙并驾齐驱,难分仲伯,尤以施姓农人种植为佳。水仙花盛开的季节,每天有几十辆满载水仙花的独轮车乘船运往上海。若哪天施家水仙花因故耽搁还没到码头,到市区的轮渡船都不起航。现在的制造局路、丽园路一带,以前是名气很响的斜桥花神庙花市,冬季就靠水仙花“撑市面”。当时纺织技术尚不发达,纱线的强度不尽如人意;后来发现水仙开裂后渗出的汁液黏稠,纱线蘸取后晾干就变得非常硬实;于是纷纷切开水仙花球部让纱线反复搓捏,由此萌生水仙花雕刻技艺。

以往住隔壁的广东阿婆曾说:不敢随便买水仙,因为按照她们的习俗,买了就必须在年初一早上开花,否则会流年不利;以至于看不准、弄不来的,就“吓丝丝”所以干脆不买。听罢则感觉信否由己。尽管因为不太讲究,自家的水仙花总长叶子少开花;开花也是“别人家的水仙花更香”。但全家没病没灾,生活怡然,夫复何求;说来也有水仙花在暗中相助。哪怕买彩票老不中、买股票总被套,又算啥?

每当辞旧迎新之际,在幽幽水仙花香飘散中欣赏新一年生肖纪念币,便是迎新。虽然也会感叹时光易老、又过一年;曾经的岁月凝聚在纪念币那方圆数十毫米的双色铜合金中,真可谓是“一寸光阴一丝金”了。尽管水仙的全盛期仅两周时间而已,但有些很能弄的还会在茎部套上红纸套、根部裹点白纱布,不仅祈福而且尽力延长花期。而在整整十一个半月孕育期里,那花球“无心抗命,有意为花”一心一意让杏黄色花骨朵驾着“凌波仙子”的雅号随风飘散,令古往今来无数人纷纷称道。

夜赖人寂时茶淡盏冷后;翻开的钱币册又放回书橱深处,依然会放不下刚刚“复盘”的那些人和事;唯有一阵水仙花香逸来便悄悄豁然:既然回不到过去、跨不过未来,就过好当下;当然有时要自问一句:哪里努力得还不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