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一点归帆  摄影 莫斯科的“红房子” 为我颈椎“立壁角” “需”中三昧 金针菜 搓背师老徐
第13版:夜光杯 2024-01-13

“需”中三昧

图一 需(甲文)图二 需(金文)

徐梦嘉 文/图

“需”(图一,甲文)是濡、儒的本字。主体结构是“大”,一个成年男子张开双臂双腿站在地上(自古以来属男人“豪横”的站姿),然后是分布在“大”两侧表示水的四点。

现代学者徐中舒(1898-1991)在其《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一文中识定需是儒的先文,将大解读成人,将四点理解成洗澡水。这样甲骨文需的含义就是一个在洗澡的人。他因此从濡带出祭祀前的沐浴,进而认为,儒的原型就是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司,并过渡到最初的“儒家”就是一个宗教集团、宗教组织或成员。

笔者认为徐中舒对甲文需字的“成人洗澡”构形解释只讲对了一半,即“需”演绎出正确表象的后造字是带水部的“濡”,可以衍义沾湿润泽以及等待水淋下引申出的停留、迟滞、濡滞等意涵。而徐中舒就甲文“需”通过水部濡又“带出”祭司、儒家等加人部“儒”是不确与不合理据的。

“需”中三昧,三昧有一个解释是指事物的诀窍或奥义。笔者试揭甲文“需”如何才演绎为人部儒的诀窍奥义。笔者的这个识定与分析有必要做些宏观铺垫。诞生于殷商时期的甲文是成熟文字体系。早于殷商甲文已有陆续发现的初熟文字系列:浙江良渚文化玉石文字、东北红山文化文字、广西“红水河文化文字”和四川“三星堆金箔文字”等都比甲文早1500年以上;早于甲文的伏羲先天八卦图,起源于甲文同时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等等,也都可实锤商及商以前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这些文化符号都会潜移默化地浓缩进甲文的构形立意中,因此属象形字范畴的甲骨文是文以传心,字以载道的文字。太多的甲文除外在形体的实象外还隐藏象外之象的虚象,“需”是儒的先文就是这样一个字。

这里,需的“大、水”已经升华和幻化。“大”不同一般人,此“大”被赋予“天花板”级别身份,是有大学问大智慧的大德之人。“大”边上的“水”并非指实际的水,是借流动或静态水的自然属性,寓意交往处事要像水那样合乎客观规律。

谈幻化后的“需”还必须有个平台。前贤云“太古始有儒”,要联系到原始契约文明中“儒”(非儒字)的存在现象。《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没有文字的上古,结绳而治实际就是契约而治,圣人即“需”中大人。尧舜之前的中国社会秩序的维持和治理就是靠契约,古人遇到纠纷或矛盾的事情,往往会求助于处事合乎规律与水之特征的大德之人。大人就是契约的第三方,是契约双方的中保。凭借道德威望学识能力,为契约双方消除分歧纠纷达成共识,形成契约秩序,从而起到治理社会的作用。商朝始祖称商契,意味着诞生“需”字的商部落是高度重视契约的。

由于虚象需大人与水在契约中的重要性,为了区别于人洗澡或盗汗(金文有款“需”,图二。笔者识定为体弱者发病,腋下盗汗境况)的表象“濡”字,于是秦小篆起“需”另加人(亻)部造出“儒”字。

相较于造字理据一目了然实象演绎的需之“濡”,虚象演绎出的需之“儒”不仅造字诗情哲思满满,且外延诜诜。援引近代学者章太炎《原儒》佳文中将“儒”外延分出的三种界说,作为小文结束:“一、广义的儒,指一切方术之士。二、狭义的儒,特指古代通六经(易、礼、乐、诗、书、春秋)的学者。三、专义的儒,则仅指孔子以后的儒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