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 阳
爱因斯坦的脑子,一个0.5元,挂在某宝上卖,“拍下后自动长到你大脑上”。
这是天方夜谭吧?但这样的商品一年能卖到10万单,深受年轻消费者欢迎。买“脑子”的人说,他们花5毛钱换来的是信念感,以及现实中难得的安慰;店家则相信这能提供情绪价值,且市场需求不小。
还有咧。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电子蚊子、野生大象等虚拟商品,一样热销。这些商品花了钱都得不到实体,只能靠意念收货。有店主讲,“考试党”是“爱因斯坦的脑子”的主要客户,范围包括中学生、大学生、考研的、考公的,收货地址不乏知名高校。
偶尔还会有人“钻牛角尖”:“新脑子长到头里,会吞并原来的脑子吗?”店方答曰:“会自动匹配。”
其实,第一个在网上火起来、主打情绪价值的虚拟商品,是孤寡青蛙。孤寡,谐音青蛙的叫声“咕呱”,搭配悲伤蛙的表情包,用来调侃七夕那天单身的人。后来啊,虚拟商品市场持续爆发,不断有新品类走红。
有专家分析,“爱因斯坦的脑子”“孤寡青蛙”等,多是从网络热梗走向消费商品,凭借好玩猎奇的特点自带“出圈”属性。恰恰由于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实用价值,反而吸引消费者注意,加之此类虚拟商品的价格往往较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低,更愿意为尝鲜买单。
在Z世代的圈子里,这类提供情绪价值的虚拟商品挺流行,购买行为很普遍。相关报告显示,九成人都有健康困扰,情绪问题位列第二,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此困扰。同时,改善问题的需求相应存在。
一剂5毛钱的“情绪解药”,不贵,背后刚需的情绪价值却是实打实要关注的。当然啦,“爱因斯坦的脑子”虽好,浅尝辄止,千万别养成路径依赖和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