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绿之丘
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
且听江潮乐——杨浦艺趣文化生活节秋音系列活动
杨树浦发电厂输煤栈桥改造前后
杨树浦发电厂输煤栈桥改造前后 本版图片由杨浦区文旅局提供
日前,国家文物局颁发第一批6处创建主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入选。从2002年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到杨浦滨江正式启动改造,再到如今,曾经的“工业锈带”俨然已经成为市民热爱的“生活秀带”。这条长15.5公里、面积15.6平方公里,拥有87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工业遗产的滨江岸线,究竟经过了怎样的“蝶变”?
复杂案例 形成保护标准
出于保护的目的,曾经的“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主厂区保留原始状态,暂时未对外开放,却并不意味着无法被人们了解。正在毛麻仓库举行的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上,一副VR眼镜就能带观众进入如今的杨树浦发电厂电气控制室。数字化技术一比一还原的厂区,不论是墙上的设备仪表,还是地板、天花板的花纹细节,都能一览无余,让人身临其境。
而附近居民熟悉的公园,包含原发电厂的转运站楼、取水泵坑、清水池,以及煤码头和灰码头等大量工业遗存和生产流程线索。沧桑残破的钢铁巨构、水坑泥地在这里得到尊重并保留,曾经的煤炭转运带变身市民游客漫步的步道,巨大而醒目的干灰储灰罐化身展陈空间“灰仓艺术中心”,废弃的净水池则成了供人休憩的咖啡厅……保留建筑原始状态的同时,新的功能带来了新的活力。
由于杨树浦发电厂的体量巨大,厂区复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和车间设备,因此,这里的保护和改造针对每一种状况量身定制了方案,形成了一整套文献研究、现状调研、价值评估和保护的标准体系,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范例。
能保尽保 成就新的“生命”
如今杨浦滨江最“网红”的建筑中,一定有绿之丘的身影。但看过新旧对比,很多人都会惊讶于它原本的平平无奇。绿之丘原本是上海海烟机修厂仓库,改造前这栋楼既缺乏明确的工艺价值,也不具备明显的建筑美学特征,还横亘在规划道路之上,阻隔了城市到江岸的联系。
设计师章明用城市道路下穿现有建筑的方式化解了与道路规划的冲突,让整间仓库成了一座“桥屋”。而绿之丘的建筑方案聚焦建筑、水岸与人三者间空间整体和谐关系的建构,以斜向梯级削切的方式,减少50%的建筑体量,形成层层跌落的景观平台,引导人们直达江岸,打破以往“临江不见江”的状态。最具亮点的莫过于绿植的应用,整个建筑种满大小错落的灌木,犹如一座巨大的绿丘,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概念的展现,也让原本平庸的烟草仓库有了呼吸和生命,有了生长的空间。随着时间推移,植被生长,绿之丘也被越来越多的绿色覆盖,成为一座更名副其实的绿色山丘。
“最初规划时,这间仓库是要拆除的。”杨浦区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包静砚透露,“但我们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秉持‘能保尽保’‘低冲击开发’理念,就是即便它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但它是曾经在杨浦滨江发挥过作用的工业建筑,我们尽可能地保留,以破坏最小的方式去改造。最终还是留下了它,成就了现在的绿之丘。”
建筑之上 留住城市记忆
和其他工业遗迹不同,位于腾越路195号的国棉十二厂于1998年关停并转,之后厂房被拆除,只剩下一面墙壁。实际上,在2002年之前,很多工业遗址已经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消失。但留住城市记忆的脚步,不会因为建筑的缺失而停止。
原本国棉十二厂所在的场地,如今成了一块供市民散步、儿童游玩的无动力游乐设备空间。这里的地面用塑胶板铺成了卡其色,因为全盛时期的国棉十二厂正是以生产优质卡其布而闻名;供小朋友手摇喷水的游乐装置,则是取自纺织厂常见的手摇纺车元素;还有编织迷宫,也让孩子们在攀爬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这片土地的纺织工业基因;而那面保留下来的厂区墙体,也被保护起来,并附上国棉十二厂及其前身大康纱厂的资料介绍。即便是建筑已拆除的“无米之炊”,也被做出了饱含城市记忆、工业味道的“大餐”。
留住建筑的目的,其实是留住记忆。即便建筑不存,记忆也可以继续鲜活。在保护现有历史建筑的同时,杨浦区也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历史档案资料上。目前,杨浦区已经评估了工业遗产档案资料安全现状,开展了上海船厂等12处重要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工作,完成英商怡和啤酒厂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对杨树浦煤气厂等6处采取预防性保护,对历史图纸、历史照片进行数字化归集。杨浦区还邀请了在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专家、老职工、开发建设者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等19位嘉宾,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从不同视角透析杨浦滨江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完成12集《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
这些鲜活的案例,以及被抢救、数字化的资料,也都在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上呈现。包静砚说:“之所以进行数字化、公开展出,也是希望全民共享成果。只有历史建筑和文物走入当代人生活,这些遗存才能真正长久地留存下去。”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