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源信息与实际不符、房租占收入近一半住“老破小”物业服务差、房东随意涨价……来上海四年了,女孩付悦曾和很多年轻的“沪漂族”一样,为了租房大伤脑筋。直到她搬进静安区中建幸福公寓,这些问题才迎刃而解。在这里,不仅租金不贵,“幸福包子铺”、健身房、共享厨房、图书室等配套设施,大大提升了生活便利性。
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一间温馨小屋内摆放着两张双层床,写字台和书架上一本本工程类专业书籍,承载着4名年轻务工者的上海梦。每月900元的租房开销,让他们对梦想成真有了更多念想。公共空间内,健身房、影音室、阅读区和户外球场一应俱全,而且,花上6元就买上一杯咖啡。墙壁上,“上海有你更美好”的标语下,大家用书签组成了一个向上箭头的图案。一枚枚写着“如意”“平安”“兴邦”“喜乐”等字样的书签,寄托着大家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上海是座梦想之城,如何才能让它成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的“希望之城”?年轻人自己最有发言权。上周,围绕“青年宜居安居”的主题,共青团组织青年代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聆听来自90后、00后的真实困扰,寻求破解之道。
平均每隔16.25个月换房
去年11月,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华东政法大学组成课题组,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开展上海青年宜居安居需求调查与政策改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童潇教授介绍,数据显示,青年在租住房屋方面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46.6%的青年表示“有一些经济压力,但仍可以承受”;34.4%的青年表示“经济压力较大,仍能勉力维持生计”;有7.1%的青年则认为“经济压力非常大”。上海青年租房平均换房周期为16.25个月,房东频繁调整房租以及工作变动成为年轻人四处迁居主因。
“同学们希望有便捷的出行条件,比如有的社区有到地铁站的班车,但是车次很少,早高峰的时候共享单车也很紧张;我们也希望青年社区可以和周围创业园区联动,为年轻人开展一些创业培训。”上海交通大学模拟政协协会成员、研二男生寇育晰前不久和团队伙伴走访了学校附近4个青年公寓,听到了来自同龄人的真实声音。
希望更好满足“职住”便利
“调查发现,青年期待社区有更多生活、社交配套设施,富有新社交方式和新居住方式的、可推广的青年社区运营模式开始流行。”童潇说。课题组建议,上海应创新“青年公寓”房源渠道,扩充“青年住房”市场供给;满足“青年职住”便利需求,平衡“青年住房”区域匹配,重点加强五大新城产业园区和功能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吸引青年人才和产业发展共同进步,解决职住平衡同时促进新区发展繁荣。
此外,课题组还提出,上海应尽快打造“住房一件事”信息平台,为年轻人提供全面透明的住房信息,形成“一张床、一间房、多间房、买套房”阶梯式青年住房解决方案。对于初入社会的青年,政府可推出“住房合租人”方案,提供信息支持,定向推荐学校和产业园区附近房源。对于职业稳定的青年,鼓励建设设施完善的独立住房,同时提供租金或其他优惠补贴。对于成长型家庭的青年,政府支持开发商建设适合年轻人的小户型住房,设立购房贷款计划或补贴政策。此外,课题组建议为外来寻职青年提供7—14天短期住宿支持,并提供就业推介服务,旨在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实现更全面的住房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