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和资助自己的外国友人合影
如今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 受访者供图
昨晚,在第三十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晚会直播中,上海姑娘陈健华作为嘉宾登上舞台,讲述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在一张拍摄于1997年的老照片中,还不到10岁的陈健华手持一张捐赠证书,略显拘谨地站在四位外国人中间。当时她并不知道,在拍下这张合影之后,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这是一个跨度长达近30年,关于爱与报恩的励志故事。
遇见他们
突如其来的善意
“不需要!别打来了!”1995年的一天,7岁的一年级小学生陈健华气呼呼地挂掉了一个电话。来电的是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询问她需不需要帮困资助。作为一个双残家庭的孩子,陈健华当然非常清楚家里的困难,妈妈是视障与听障残疾人,常年在家无法工作;爸爸患有重度驼背畸形,早已下岗多年,一家三口的生活非常困顿。
但和许多困境家庭的孩子一样,当时的陈健华非常自卑敏感,并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善意。她的父亲知道此事后,主动联系到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表示愿意接受帮助。这笔善款可以让女儿顺利完成学业,对他们至关重要。之后,家里每年都会收到一笔2500元的助学金。至于这笔钱从何而来,当时的陈健华并不清楚,也不想知道。她只是觉得需要一次次到学校去开资金使用证明,是一件既麻烦又丢脸的事情。
在接受资助两年后,陈健华被邀请参加一个助学结对仪式,这是她第一次知道资助方的名字——“初升的太阳”,一个隶属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由在沪外籍友人发起并运作的公益助学项目,专门资助上海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那天,陈健华被带到四位外国友人面前,他们就是她的公益结对人。
通过翻译,外国友人与陈健华进行了简单交流,勉励她要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然后拍下了一张合影。照片中的她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太情愿,回想起这一幕,陈健华说当时自己还太小,无法完全理解这突如其来的善意,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
在这次结对仪式后,陈健华经常被资助人邀请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其中有一场是去上海美国学校和外国小朋友一起过六一儿童节。“深受触动的是,那些小朋友都很开心,脸上的自信溢于言表,让我非常羡慕。”第一次,陈健华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努力读书,改变命运,成为和他们一样自信阳光的人。
寻找他们
报恩并疗愈自己
自此以后,陈健华开始用功念书,成绩逐渐名列前茅。但因为中考填写志愿失误,她因为一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考进了一所中专。但陈健华并不认命,继续努力学习,年年都能拿到奖学金,在2007年因为成绩优异被一所银行选中入职。自此,持续了12年的助学告一段落。
18岁的陈健华在踏入社会后,深感赚钱不易,也更能体会到当年那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是多么宝贵。原本以为和四位外国友人的缘分已尽,没想到在10年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陈健华又开始满世界寻找他们。
2017年,陈健华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我爸爸去世前最后的嘱托,是要我找到当年结对的外国友人,再说一声谢谢,因为他们的帮助,我现在过得很好。”陈健华说,那一年父亲和奶奶相继过世,悲伤过度的她日日悲伤夜不能寐。完成父亲的遗愿,不仅是为了报恩,也成为她疗愈自己的一种方式。
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四位外国友人早已失联,通过慈善基金会与“初升的太阳”也无法找到。当所有的线索似乎都已断绝时,那张消失多年的合影照片,却在陈健华整理父亲遗物时再度出现了。
陈健华的丈夫是一位电脑达人,将照片扫描入电脑后,通过AI识图、人脸比对等一系列操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竟然真的在社交软件上找到了四位外国友人。2019年,五人通过视频再度聚首,外国友人惊喜地看到,当年那个合影不情不愿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了一名自信阳光的职场精英,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他们说:“真心为你感到骄傲,看到你过得好,就是最好的回报。”
成为他们
拥有强大的内心
在努力完成父亲遗愿的同时,陈健华向“初升的太阳”表达了自己的另一个心愿——希望成为资助人,每年捐出6500元,结对资助一名困境家庭的孩子。在结对仪式上,陈健华与结对同学见了面,恍惚间她好像看到了当年那个小小的、自卑敏感的自己。
因为家庭贫困、父母残疾,陈健华小时候没有少受讥讽嘲笑,每每遭到伤害,她就会把怒火转移到父母身上,对他们怒吼:“你们就不该把我生下来!”后来,每当回忆起父亲那无言以对、难过伤心的表情,陈健华都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为自己的年少无知而感到悔恨。
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更能感同身受。陈健华从不将自己视为资助人,更愿意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和结对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故事、经验教训和人生感悟。希望能让他明白,知识改变命运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拥有强大而光明的内心,则更加重要。
为什么会从受助者变成施助者?陈健华说,可能是想回报社会,也可能是想效仿外国友人的善举,抑或是为了纪念父亲。总之原因很复杂,一时也难以厘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选择完全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因为曾经被光照亮,所以现在她也成了那束光。
去年,陈健华的孩子诞生了,为人母让她更能理解父母的不易,同时也和过去的自己真正和解。那些曾经难以面对的不堪与困顿,如今在她的讲述中显得云淡风轻。唯有爱与温暖的记忆,值得念念不忘反复回味。比如,29年前四位外国友人在她心田种下的那粒种子,已经开花结果,播撒四方。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