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梅花迎春 “舌尖”上的家教 故乡年 荡秋千 四川北路的三八饭店 良渚玉琮
第8版:夜光杯 2024-02-14

故乡年

许霞

在乡下,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送灶节,也叫小年,每年的这个时候,村民们会焚香祭祀灶王爷。记得每逢小年前,母亲必定会用碱粉把灶台擦洗到雪亮。而后才是烫米粉搓汤圆,和面擀面条,生火做上一锅面条汤圆,起锅的第一碗,必先庄重地放在灶头供奉灶神,以祈求家宅平安和食物丰收。

送完灶神,新年的序幕,就算正式拉开。那时的农村,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打豆腐做年菜,一家家排队等磨坊的档期,那时生产队有副大石磨,你家快磨好了,就有人去通知下一家作准备,整个村庄都是豆子清香飘荡。

推磨需两人配合,一人推动砻臂转动石磨,另一人把扶着磨轱辘,时不时把一瓢一瓢和着水的黄豆加入磨口,研磨细碎后的豆浆会慢慢从石磨边上一圈一圈地析出来,伴着石磨有节奏的碾压声音,沿着磨盘叮叮咚咚地流入下方收浆的大盆中,待到磨完,再上一瓢清水冲磨结束。然后是过滤去渣,仍需两人合作,用一块纱布大包袱,一人两手拽兜着包袱四角,另一人把浆直接倒入放在大盆的包袱里,然后两人分别拎住包袱四个角一起一落慢慢兜转,起落间浆汁哗哗而下,包袱里的豆渣团越兜越紧,待浆沥得差不多时收紧包袱口,再合二人之力挤压,然后抖出渣来,再进行下一轮的过滤。

滤好的生浆担回去上大锅大灶煮沸。随着温度的逐渐攀升,需要不停地翻搅,锅里泡沫不断聚集上扬,有经验的知道不等泡沫聚积太多就要劈出来,否则待到沸腾时会如涨潮般涌出锅台,等完全煮开后,再把豆浆舀进一个已按比例配好石膏水的大缸里,并用长勺搅匀,待其冷却凝结。嫩嫩的、柔白的豆腐脑,舀上几大碗,配上母亲腌制的脆嫩腌菜心,剁碎拌入,再撒上细碎的香葱香菜末,加一小勺辣椒酱,淋上几滴香油、酱油,这就是我小时候最幸福难忘的美味时光。

待缸里豆腐花冷却,就可以着手制豆腐了,父亲把小桌子搬到户外场上,桌上支上木头槽子,槽中垫上白布,然后把豆腐花倒进木板槽,把白布蒙上,再压上一块木板和石头,慢慢挤出水分,一个多小时后打开成形,切分成小块,一板豆腐便大功告成。这一通制作常常是从凌晨忙到深夜。如果制成豆腐干,就需多压些时间。豆腐做好,就意味着开始起油锅了,煎豆腐果子,炸豆腐丸子等,都是经济实惠美味的农家年菜。

老话说天下行业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现在的孩子已不知道,饭桌上稀松平常的豆腐,在那些手工制作年代是多么地费时耗力,现在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年味和仪式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