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骑兵斩击刀法
我军缴获的日本军马
新四军骑兵名将彭雪枫
日军进行马上射击训练
新四军骑兵发起冲击
“骑兵连,进攻!”电视剧《亮剑》中,负伤的八路军连长张大彪匹马单刀,向日寇骑兵作最后冲锋,让无数观众热血沸腾。在真实的战场上,更震撼的一幕是这样的:1942年冀南反扫荡,八路军骑兵团政委况玉纯亲执红旗,高喊:“骑兵团,共产党员集合!”他们决死拼杀,以重大牺牲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突围。人们不禁要问:我军面对的敌方骑兵到底什么样?我军如何克敌制胜呢?
老兵对新兵
受岛国资源限制,古代日本没有大规模骑兵。明治维新后,日本组建近代陆军,师从法国打造骑兵,向法国索米尔骑兵学校派留学生。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大败,日本立即转向胜利的德国学习骑兵。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陆军才制订第一部马术教范,标志着骑兵体系建立。
由于缺少装甲兵,骑兵变成日本陆军机动性最高的兵种。与步兵相比,骑兵投入大,成材慢,所以训练更加严格,号称“陆军之华”。新兵至少要经一年的训练才能转正,除了学习马术、马上射击、马刀术等技能外,还要掌握饲养马匹的本领,确保长时间作战时保证马力。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侵略中国,日本骑兵尤重泅渡训练,以克服中国多河少桥、日军又缺少舟桥的难题。
日本骑兵有两种泅渡方式。无战斗任务时,采取人马分离过河,人坐船,马匹在船只下流一侧游泳过河。战时,骑兵骑在马上,把马镫绑在马鞍上,然后放开大缰绳,手牵小缰绳(以引导马匹游泳方向),与马匹一起游水过河。日军要求,骑兵必须能泅渡水深1至3米,宽20至30米,流速不大的河流。由于马畏水,长距离游泳时,马耳进水极易受惊,所以日本骑兵训练特别注意防范马耳进水。
反观中国方面,国民党军有骑兵旅、骑兵师等部队,但多系牧民甚至马匪收编组建,大都没有防空训练。正面战场上,日军一发现国民党骑兵,就出动飞机轰炸,后者很容易因马匹受惊而溃散。由于国民党骑兵军官水平太差,大量骑兵部队难有作为,往往被轻易击溃。至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在敌后抗战初期因底子太薄,无力组建骑兵,直到1940年后,随着根据地壮大,才出现成规模的骑兵。我军骑兵分为枪骑兵和刀骑兵两类,前者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2团(冀中骑兵团)为代表,以骑马机动、下马作战为主,属于骑马步兵;后者以新四军名将彭雪枫组建的骑兵团为代表,使用雪枫刀,与敌马上对冲。
在江淮战场上,面对营养好、身体好、训练足的日军骑兵,彭雪枫一方面请来曾在新疆受过苏联系统骑兵教育的老红军周纯麟负责全团训练,另一方面挑选身高臂长,作战勇猛的优秀战士进入骑兵团,战斗力突出猛打猛冲,以坚定战斗意志摧垮敌人。
蒙古马对阵东洋马
骑兵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军马,这一点上,日本骑兵有绝对优势。
日本原生种木曾马很矮,身高仅有1.2米左右,仅北九州岛有些1.5米高的“大马”。1867年,日本获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赠送的20匹阿拉伯马后,开始改良马种。但杂交多年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参战的日本军马仍比别国军马矮了二三十厘米,且日本人不懂阉割,军马野性难驯,运输时多次踢破火车车厢。战后,日军不但学习阉割技术,还从国外引进顿河马、盎格鲁诺曼马、纯血阿拉伯马等优良战马,进行科学的繁衍杂交,通过数十年努力,日本军马无论体重、高度还是耐力等指标都有大幅提升。
抗战全面爆发时,日军战马平均身高达1.6米,比大部分中国马都要高大健壮,奔跑速度、耐力、冲刺速度也占优,人称“东洋大马”。但日本兵平均身高才1.5米,还没有马高。日本战马饲料标准很高,粮食占有很高比例,还常混有鸡蛋。侵华日军奉行“现地调达”的后勤模式,说白了就是直接抢粮,把中国老百姓的保命口粮夺为马料。
与高大的东洋马相比,八路军、新四军没有自己的马政,更无法长时间系统培育军马,多用国内常见的蒙古马,只有少数指挥员才能骑乘缴获的日军战马。蒙古马个头小,冲刺速度慢,骑兵对战中非常不利,但我军骑兵连筹集足够的军马都很困难。北方的八路军还好一些,华北有养马传统,也能通过内蒙古牧区输送一些马匹补充。而在南方的新四军极度缺马,彭雪枫组建新四军骑兵团时,最初仅有300多匹马,为了支持骑兵建设,陈毅等新四军将领纷纷将自己的乘马贡献出来,老百姓也积极支援,才给骑兵团凑够600余匹马。
杂牌拼制式
日本骑兵主要武器是骑枪和马刀,只有大部队作战时才携带机枪和小炮。日军骑兵主要使用三八式和四四式骑枪,它们都采用短枪管,易于马上背负射击。三八式骑枪不能安装刺刀,四四式则增加刺刀座,装上刺刀后全长1309毫米,让骑兵可以下马白刃格斗。日本骑兵使用最多的是三二式甲军刀。该刀于1899年定型,采用D字型护手,金属刀鞘,刀身弧度适中,重心位置好,利于劈砍。由于它的用钢质量好,刀刃不但锋利,还可由士兵自行研磨。
相比之下,我军骑兵只能说拥有所在根据地里最好的武器了。像枪骑兵的代表——八路军冀中骑兵团,全团1200余人,战马1300余匹,有马枪700支、机枪20挺、迫击炮2门,按连统一口径,分别使用捷克式、中正式、老套筒等步枪和马枪,便于弹药补充,连以上干部都配有驳壳枪,排级干部有捷克式步枪。冀中骑兵团是冀中根据地最重要的机动作战力量,是吕正操司令员手里的王牌。
新四军的刀骑兵部队则以著名的“雪枫刀”闻名。雪枫刀是彭雪枫吸取俄国哥萨克恰西克和日本三二式甲骑兵军刀优点设计而成,弧度比日式军刀稍大,重心调整后更利于劈砍,全长比日式军刀长了近5厘米,在骑兵对冲中占有较大优势。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材料不足,雪枫刀产量较少,加上战斗损耗,雪枫刀几乎失传,连照片都极为罕见。
血战沙场撼敌胆
日本骑兵主要从事侦察、搜索、警戒、部队联络,只在条件有利时以中队、小队规模分散配属各部队,进行远距离迂回包抄和正面突击。平型关、神头岭等战役中,我军伏击部队都是先发现小股日军骑兵实施前方侦察。我军也以发现日军骑兵,作为日军大队即将到来的标志,特别强调要针对日军骑兵做好隐蔽工作,避免贻误战机。
对我根据地的扫荡中,日军罕有大规模骑兵出动,大多分成数股,每股安排一两个小队,充当主力的耳目。一旦发现我军主力,他们就交替袭扰,同时判断我军番号、兵力,呼叫日军包围。如果发现是我军小分队,日本骑兵就利用速度优势,冲上来砍杀。这些“赶不走、躲不开”的骑兵,一度令我军感到棘手,要不断派出部队拦击,每次都消耗巨大,“鬼难缠”就成了日军骑兵的绰号。
而当我军组建骑兵后,“鬼难缠”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尽管装备、训练都不如日军,但我军骑兵因地制宜,打出了威风。八路军冀中骑兵团素以机动灵活著称,曾夜袭安平县城,毙敌数十人,解救被抓民夫500余人,创造骑兵攻城的佳绩。1942年5月12日,冀中骑兵团在沙洼掩护群众转移时遭敌包围,面对天上飞机扫射,前有重兵拦截,后有敌人骑兵追击的局面,他们突然掉头,向敌人骑兵发起突击,双方马刀对砍,眨眼间10余骑日军被斩于马下。持续40多天的战斗中,冀中骑兵团伤亡超过800人,所余不足400人。在河北蠡县发现的冀中骑兵团白马连八烈士墓中,唯一能确定名字的马乘风就是团长马仁兴的儿子。
配备了雪枫刀的新四军骑兵团更是威震江淮。1942年夏,骑兵团将屏山、黑塔据点300多名抢粮的日伪军逼进开阔地,马刀纷飞,半个小时歼灭大部,余敌举手投降,夺回被抢的粮食。当年11月的反扫荡中,新四军主力跳到外线,攻击敌人簸箕窑据点,骑兵团第3大队从敌侧后猛袭日军,击毙日军小队长及翻译官等多人。新四军骑兵团与日伪军作战超百次,毙伤俘虏日伪军数百人,让日伪军闻风丧胆。 朱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