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文生视频”Sora诞生之际,上海民族乐团昨天透露,将与腾讯音乐娱乐携手探索AI作曲,并于4月中旬上演由AI创作的民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成为国内首家融入AI作曲的民乐团。
《零·壹|中国色》的音乐会名称就暗示了其作品的创新血脉。上海民乐团团长罗小慈认为:“从0到1,其实也类似中国古典哲学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此同时,在民乐厅二楼排练厅的窗口看出去,能望见一片绿植,有着绿绿黄黄的色泽层次:“赩炽、烟墨、凝脂、出岫,古人赋予色彩如此美好的名字,它的背后有着对蓬勃生命力的直观表达,也有中国人对自然、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音乐,本身有色彩;色彩,也有音乐性。”于是,“中国色”成为此次AI作曲的创作主题。
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握手
当民乐团团长罗小慈与腾讯音乐娱乐副总裁刘宪凯签署合作协议并握手时(见右图),她笑称:“这是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握手。”
《零·壹|中国色》的创作过程,首先是AI向民乐团音乐家的“学习”。据腾讯音乐娱乐旗下天琴实验室透露,他们的工程师并不是纯粹的理工男,其中有一半具有音乐背景。他们研发的AI作曲能力已经覆盖流行、电子等曲风——这一类曲风的研发需要海量汲取,分析的曲目可以在民间搜索,但是到了民乐这一全新领域,必须与专业院团合作。而创立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历来是一个求新求变的艺术院团,《海上生民乐》《云之上》等作品,就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民乐,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又符合当代审美追求,是符合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成功案例。罗小慈表示:“所以我们也在探索,继《云之上》之后,我们还可以做什么?AI就是一个满足我们好奇心、表达艺术家想象力的新载体。”
这台被纳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音乐会,将包含10首作品,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其代表颜色”为创作灵感,由20多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参演,运用数十件民族乐器。目前,上海民族乐团已将一些以往的演出音频资料,按情绪、音色等分类,用于对天琴实验室音乐生成大模型的训练。
“不设限”所以“没边界”
“压力山大”是罗小慈对这个过程的感性表达,目前阶段,就是民乐艺术家“疯狂输出”——亦即通过演出音频资料、个人对音乐风格的期待等“诉求”,“告知”天琴工作室,然后程序员、工程师,对这些素材“贴标签”——亦即按情绪、音色等分类。AI拥有的强大算力,会对海量信息进行“合并同类项”,其搜集的信息越多,贴的“标签”越多,那么最后AI输出的作品精准度、细腻度越高——乃至最终越接近人的表达。以唢呐首席胡晨韵的工作举例:“唢呐不仅可以演奏《百鸟朝凤》,也可以演奏爵士乐、摇滚乐。我们不给民族乐器设限,同样也不想给AI的创作设限,而是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探索。”正因为“不设限”,所以“没边界”,因此海量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和工程师,每天在商议、探索。
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其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表达和情绪感染力。AI作曲能创作出有情感的音乐吗?目前业内的普遍认知是,AI创作一些“行活”、覆盖掉简单重复劳动的能力还是具备的。在AIGC领域,动画公司、设计公司的一些不需要太大创造力的工种已经被AI替代。Chat GPT确实也可以帮助写作者迅速搜集知识点,写就一篇可供改写的“底稿”……
每一位演奏家的个性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他甚至上一秒与下一秒的表现,也是出人意料的——那才是对的。 简言之,优秀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和情绪流露,很难被AI“标签化”——因为标签化基于海量后的归类;而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个性表达稀有,但依然动人。
因此,罗小慈对AI的期待,其实是更有效率地找到贴近上海民族乐团审美需求的作品雏形。真正有原创能力、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断创新且不会模式化的艺术家,不必担心会被任何技术取代。
不过,作为全国首个AI作曲的民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还真的蛮令人期待。届时,腾讯也会通过其渠道,进行网上直播、音频传播。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