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庶(甲文1.2)图二 义(甲文)
徐梦嘉 文/图
先摭议“摭”。摭的字义首先是拾取、摘取、摭拾。《说文解字》:“拾也。陈、宋语。从手石声。摭:拓或从庶。”陈宋语是区域性方言之一,通行于陈、宋(今河南东部一带)。摭的先文是庶,庶的本义是什么?在学术理论支撑下,甲骨文研究者往往可用慧眼望“文”知义,这个文就是字的构形。甲文两款庶(图一1.2)便是初民生活的写照:1.在山崖避风处,古人居住的洞穴(省略)前有架起木柴燃烧的篝火,用来取暖。2.篝火上用陶锅蒸煮食物之形。正体今文“庶”还似乎能看到火(灬)上放置有“把手”的锅。
“庶”的本义为烧火取暖或烧火做饭。在部落里,烧火与做饭往往是做杂役的奴仆干的活儿。后泛指百姓、平民,如“庶民”、“黎庶”。引申为宗族的旁支。正妻(嫡妻)所生子女为“嫡出”,即正宗之意,非正妻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旁支也。嫡为大宗,庶为小宗。
由平民、百姓常用义的“庶”,由于庶民多的意思,又产生直接或间接引申义:1.表示众多、丰富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庶,众也。”《庄子·渔夫》:“以伤庶物。”《宋史·司马光传》:“躬亲庶务(庶务,多种政务事务),不舍昼夜。”2.由于众多意思的这一归类,又带出差不多、或许的衍义。即“庶几乎”、“庶乎可行”等。
摭议了这些“庶”,那么表示拾取的摭为什么用庶加手部呢?笔者识定,庶本身就暗藏有拾取的意涵,户外烧烤取暖的篝火、用陶锅蒸煮食物等都需要不断捡拾起材薪,加柴添火,手(扌)庶的摭,庶字中隐含的捡拾义就明确挖掘出来了。因此我认为,“摭”由于是底层劳动者捡拾材薪烧火蒸煮食物的平凡劳动,故组成摭议、摭谈、摭论等词语,个中表示的这个议、谈、论都是不登大雅之观点、有欠成熟之想法,是低调自谦的用词。
再摭议“议”(議)。义(義,甲文,图二)是仪(儀)、议(議)等的本字。義字上部是“羊”,羊是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祭牲之一,在古人的观念里,善良温顺的羊表示祥和,用羊祭祀,希冀好运。下部是“我”,一种有许多利齿的兵器形状,代表征战(本栏拙文《“我”的唠叨》笔者有专门识定)。在古代儒家的学说中,“义”的概念,是一切思想或行为最高的准则。
义加人的仪(儀)最早反映在出征前将士举办的隆重仪式(后扩大至表示所有的礼仪活动,以及人的容貌、举止、风度等)。在祭祀仪式过程中还要占卜,如果显示吉兆,表明战争是符合仁道的,神灵就会护佑,则可以出征。于是将士们聚集在战旗下,群情激昂,大家纷纷呼口号表决心,这便是义加言的議(议)最初由来。议在使用中外延扩大,含纳了一般性发表言论、议论、商讨、论辩提出的观点意见(包括书面文字形式)等。
赘语,小篆“義”有一款异体作羛,“我、弗”组成。弗,始见于甲文,本义是矫正,后常用义作否定副词(专栏拙文《“佛”字揆初》有笔者对“弗”的构形具体识定)。想必秦国消灭六个诸侯国后,秦国上下都不希望再有战争。
笔者孜孜钝学累功,在汉字研究领域再添摭议的“摭议”两字。权作一家言,留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