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日前向“新民帮侬忙”反映,春节前,一家三口计划从贵州来沪旅游并游览上海周边的江南古镇。于是和上海兴远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五日游”的合同。没想到付了近万元的费用,竟然“货不对板”:景点游成了购物游,“乌镇一日游”成了“杭州一日游”……当李女士提出质疑后,一家人被扔在了杭州西湖边。李女士和家人只能迫不得已改成“自由行”。其间,旅行社负责人一直失联。
货不对板导游甩客
今年2月,李女士在网上看到一篇旅游笔记“上海本地人整理四天三夜详细线路”,后附“上海旅游私人订制规划师——希希”(以下简称“希希”)的微信号。李女士称女儿一直想来上海玩,全家人决定“来上海看一看”,并体验周边的江南好风光。随后,李女士与“希希”取得联系,得知其是上海兴远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客服,在其一番“花好稻好”下,签了合同并全款支付9840元。“当时我就感觉到有问题,和我签约的是上海兴远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但他们却让我把钱打给上海迪客通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因为女儿急于出行,也就没有过多询问。”李女士说。
2月10日晚,李女士一家抵达上海。行程的前两天还算正常。而让李女士有些不满的是,在合同中,她清楚写明“不进购物店”的要求(见左图),而且在事先的微信沟通中,“希希”也承诺此次旅程属于“纯玩”。但对方在线路中安插的商业网点“还是有点多”。“第一天就去了购物点,后来索性连去城隍庙的时间都被耽误了!”
2月13日,更大的麻烦来了。当李女士和家人坐上旅行社安排的大巴出发后,发现原本的“乌镇之行”竟成了“杭州之旅”。在微信上,李女士多次与“希希”沟通,但对方却坚持让李女士在车上临时签署“杭州一日游”的合同。几个小时协商无果后,导游随即不耐烦地将一家三口“赶下了车”,把“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孤零零”地抛在西湖边。无奈之下,李女士只能自掏腰包、自制攻略,带着一家人在奔波周折中,摸到了乌镇。此后,李女士为“息事宁人”,只是在微信上向“希希”明确提出:只要对方仍能按照合同履约,可以不追究相关责任。在没有得到回复的情况下,李女士又多次拨通了该旅行社高经理的电话,依旧无果。“才五天的行程,仅仅第三天,我们就被旅行社彻底抛弃了!”
两家公司都有问题
在接到李女士从贵州发来的投诉后,记者找到迪客通旅行社高经理,据其称,李女士一家去了上海迪士尼,9840元的费用只剩下2040元可退还。李女士直言对方“信口雌黄”:“无论是在合同约定还是在实际行程中,我们都没被旅行社安排去迪士尼。”李女士经计算后认为,旅行社所有服务实际价值最多2800元,不仅要退还7000元的费用,还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赔偿责任。而在记者再度“喊话”高经理时,对方又故态复萌,陷入了“失联”状态。
记者通过闵行区文旅局了解到,李女士付款的上海迪客通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没有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中的闵行区营业地址也是“虚拟”的,极有可能就是“黑旅行社”,现已有相关投诉50条,几乎都是反映旅游服务“货不对板”。而该公司法人李凯此前曾在闵行区、青浦区、奉贤区等地注册经营过多个同类的旅游企业,也曾被相关部门处罚。
而与李女士签约的“上海兴远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被浦东新区市场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文旅部门建议,李女士可向市场监督部门举报。对此,“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