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我画玩偶这些年 俞晓夫的密码
第14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4-03-16

我画玩偶这些年

俞晓夫

《龙年·玩偶·表情》这个展,大抵算是我玩偶主题创作系列对龙年的一个作揖。

追溯上去,这也是我虎年在W广场《表情》纸本展的一个延续,只是材料不同,一个用纸、一个用瓷,反正都是我玩性的使然,有事没事会随意信手涂鸦,反正手闲不住。正因如此,久而久之,使最初一个纯属个人的癖好,慢慢演变成了有上海老克勒做派,且海派味道蛮浓的一道风景——笔法自然流露、插科打诨、幽默潇洒,画面感讲究要有老派绅士风度,就像上海滩那些醉心把玩瑞士钟表零件的人士一样,不紧不慢地、讲点格调地杜撰出自己塑造的玩偶世界:一些可怜兮兮的外国老小囡、清末民初的市井小民,可爱的猫狗鸟兽等等。通过我适度夸张的刻画,尤其是擅长表达人物瞬间表情的能力,让他们可以活灵活现、像真人般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善意地出出他们的洋相,带有点恶作剧的笔法去揶揄他们,体恤他们,毕竟都是自己笔下产生的、带温度的芸芸众生嘛。其实这也是我内心的写照,给自己一个抚平内心的机会。大千世界,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太需要相互关照了。

再追溯上去,要感谢当年晚报曾经给我开设的专栏“俞晓夫闲聊”,基本上是一周一次,一张漫画,一段文字(少则一句话,多则达二百字左右),文配画,相得益彰。记得当时还有不少读者来信互动。文配画,文字是很重要的,它除了帮读者解释画,也带出了画家本人的素养和文化底蕴,比如我是偏爱文史哲的,会时常冒出思想的火花,推动自己对文字的美丽追求,怀有仰望星空的历史担当,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思索人性的弱点。

眼下玩偶们甚至已开始渗透到我的大创作里了,我想,只要我还能保持现在的作画状态,思维逻辑不掉链子,保持现有的创作水准,准备集中精力、深度地去挖掘像鲁迅、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一批中外历史名人,让他们摆脱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印象。要他们玩偶化并不容易,虽然在以往和本次展览里有所表示,但对他们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上,感觉还在皮毛阶段,包括我所描绘的猫狗鸟兽都还需提升,这可能要从解剖学的角度出发,对它们作进一步的造型研究,也所谓学无止境。

我还想在这个玩偶世界里开发雕塑——雕塑玩偶,我已起步尝试,去北京拜了李象群为师,做了几件小雕塑,感觉自己对泥的手感还行。

我的玩偶世界很丰富,发挥自己捕捉表情和造型的能力,赋予玩偶世界的生命力。为何钟情玩偶?也许我的创作使命感有些沉重,也需要放松一下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