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帆船是我一生的爱好” 来上帆朋友圈听上海帆船故事
第10版:文体汇/聚焦 2024-03-30

来上帆朋友圈听上海帆船故事

滴水湖上众帆过 本版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虹口队“一苇号”父子齐上阵

张东霜也开始尝试大帆船

埃米特首个比赛日名列前茅

扫码看视频

当35条ILCA6级帆船、25条J80级帆船驶出港口的一瞬间,参赛者们感受着自己的心跳,享受着春风的拂面,看阳光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闪烁,他们沉浸在帆船的美妙世界中。

2024上海帆船公开赛正在滴水湖进行,比赛是激烈的,内心是平静的。“上帆”的朋友圈里,一个个上海帆船故事正娓娓道来。

小手牵大手 陪伴成长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少年升起了帆,爸爸拉起了绳,虹口队“一苇号”的船员们,有着非凡的体验。

17岁的黄弘毅是J80级别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但练习帆船也有六七年。在上海第一家帆船俱乐部美帆,黄弘毅和小伙伴们一起练过OP、诺卡拉等几种帆船。每次训练,岸边的爸爸们觉得有点无聊,便也尝试玩起了帆船,从此一发不可收。于是,3个上海爸爸加1个杭州爸爸众筹买了一条J80,在帆船的世界里从此“小手牵大手”。

在大自然中,这群孩子们切换自如。寒风刺骨、酷暑难耐,小黄承认很痛苦,“当你第一次遇到20节的大风、1米高的大浪,难免害怕,但当你安全回港,更多的是挑战自我的成就感。”

上海诺卡拉17、青少年诺卡拉15帆船队教练叶宏是一名老帆船人,也是这次“上帆”年龄最大的船长之一,从培养青少年到教授成年人,且自己参赛,“帆船,是可以从事一生的运动。”叶宏说。

在首届“上帆”,小黄作为孩子们的代表参赛,其余四个爸爸悉数上阵,体验和高水平运动员之间比拼的感觉。这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上帆”一直办下去。陪伴着爸爸和孩子们一同长大、变老。

帆船俱乐部 遍地开花

一边在为上海队备战全运会,一边在滴水湖开启船承航海俱乐部,激光雷迪尔级(现ILCA6级)世锦赛冠军张东霜正在“两条腿走路”。

开业一年不到,没有打广告,已经有20名学生慕名而来。周边的两所学校相继开设帆船课,每周送学生去船承训练。“希望用我的一技之长,帮助开拓上海的青少年帆船运动。”这是张东霜的初心。

据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主任刘小马介绍,从2004年至2020年,帆船帆板运动俱乐部由最初的1家增长至15家以上。2021年,上海市帆船帆板运动协会成立,如今,单位会员已有二十余家。上海搞起了红红火火的俱乐部联赛,贯穿全年,既有青少年,也有成年人。而在青训体系中,新的奥运周期里成立了从三线到一线的贯通小组,使得一线教练的选材工作更直接,二、三线队伍的训练水平更高。

随着高水平自主IP赛事“上帆”的举办,刘小马期待,能像已经举办了两届的“上艇”一样,对推动上海乃至中国的帆船运动发展,起到广泛的社会效应。

渐渐地,一批成年人也来到船承,从零开始学起了帆船。张东霜笑言:“和他们一样,我在大帆船领域也是个新手。”张东霜愈发觉得,上海的帆船受众,还有很大的潜能,下一步,她决定开办成人培训,并策划一些相关的帆船休旅活动。

昔日帆船人 一直都在

“很欣慰,上海帆船人,都还在帆船圈。”比起成绩,前中国队教练、英国人埃米特更关心上海的帆船运动发展得怎么样。

12年前的滴水湖,周边人烟罕迹,湖上零星地漂着几艘专业队的小船。12年后,变化翻天覆地,周边立起了高楼大厦,游艇俱乐部里桅杆林立,市民争相观战……“以前只有淀山湖可以训练,现在上海有不少湖泊都在开展帆船运动。”埃米特发自肺腑地感叹。

在46岁的“高龄”参加ILCA6级比赛,埃米特起初被一些参赛者以为他是教练。他的对手中,既有6届世锦赛冠军鲁达夫斯基,也有来自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青年专业选手。“对于专业运动员,以前他们需要走出国门,去国际顶级赛场锻炼,而现在有了‘上帆’这样的高水平赛事,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同国际选手切磋,这是个非常好的平台。”埃米特说。这不,首个比赛日,鲁达夫斯基和埃米特分别暂列一、二位,对于年轻的本土选手来说,是一个近距离观察、学习的绝佳机会。

当看到张东霜以及其他一些专业运动员也开始玩大帆船,埃米特很欣慰。“不只是代表国家队争金夺银,而是让帆船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我相信,上海拥有肥沃的土壤来培育帆船运动,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