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广告 精神疾病药物有望多靶点多功效 青春期孩子情绪异常如过山车?
第5版:上海新闻/广告 2024-03-30

青春期孩子情绪异常如过山车?

警惕这种比抑郁症更严重的精神疾病

两年前,天才翻译家金晓宇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历史上,梵高、贝多芬、海明威等名人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因此,这种病也被称为“天才病”。“双相”是不是容易出“天才”,还是“天才”容易得精神病?今天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俊教授告诉记者,相比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又称为躁郁症)对大众来说比较陌生,其实,这是一种自杀率极高的心理疾病,由于社会对于该病认知率低,常常觉得是患者“任性”,直到患者企图自杀才被发现。

抑郁+躁狂,情绪如同过山车

“时而情绪高涨,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时而消沉沮丧,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陈俊告诉记者,这种“情绪过山车”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理解,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却经常会在这种情绪的两极之间摇摆。

35岁的小米有稳定的职业、幸福的家庭,但她受双相障碍困扰好几年了。陈俊说,小米有阵子无法自控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工作。吃了药,她很快就恢复了,回到工作岗位后,不论是能力还是社会功能都没有受到影响,没人知道她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后来,她就擅自停药,想不到几个月后,抑郁的情绪又找上门来,由于无法正常工作,她被调离了原岗位。”陈俊说,起初她很配合治疗,慢慢又好了起来。但后来,她又一次停药,导致情况愈发糟糕,躁狂再次发作。

“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是很高的,75%~80%的患者都会再次发作。”陈俊告诉记者,双相障碍属于发作-缓解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各种治疗手段达到稳定,少部分幸运的患者可以痊愈。通常,第一次发作且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维持治疗时间应该在6个月到1年左右;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至少3-5年;如果发作次数多达三次及以上,患者应该全病程、长期维持治疗甚至终身服药。

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自杀死亡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也要高于抑郁症患者。研究统计,43%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自杀意念,21%有自杀计划,16%在过去的1年里出现过自杀行为,6%~7%的双相障碍患者因自杀而死亡。所以,需要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发病高峰集中于15-19岁

双相障碍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研究提示遗传、神经生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遗传率约为60%~80%。童年期创伤、应激、负面事件等也与发病有关。

但与其他精神疾病不同的是,双相障碍首次发病多在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总体平均发病年龄为15-19岁。这是由于青春期至成年早期是一个情感和认知快速发展的时期,学业、家庭、社交等问题接踵而来,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然而,15-19岁的孩子出现叛逆属正常现象,怎么区分青春期的叛逆是不是双相障碍呢?陈俊说,有家族病史的人要多关注,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如果孩子“摆烂”或“任性”经常交替出现,且时间较长,程度超出正常的“闹情绪”范围,就要引起重视。

16岁的小童从外地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看病。面诊的时候,她神情木讷,一言不发。父亲说,孩子情绪很低落,开心不起来,学习能力变差,还总说活着没意思。女儿表现出了很典型的“抑郁”症状,但在当地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陈俊仔细回顾她的病史,发现她在住院治疗期间躁狂的状态的确比较明显,因此,当地医院的诊断是准确的。

“双相障碍首次就诊误诊率很高,容易被当作抑郁症对待。抑郁症只有抑郁发作,而双相障碍是既有抑郁发作,也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很多家长听说孩子得了这种病都不了解,也很难接受。”陈俊说。

双相情感障碍不等于“天才病”

梵高长期受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的折磨,3月30日是梵高的生日,所以后来这一天被命名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也有人将这种病称为“天才病”。

“尽管从专业的数据统计来看,天才并不意味着精神疾病,但确实有研究表明,双相障碍的患病率与高创造力有一定相关性。”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硕士研究生张浩楠告诉记者,作家、诗人等创造性人才的精神疾病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他们往往具有更多的精神病性特质,尤其是心境障碍类疾病,倾向于双相障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创造力与精神疾病之间有共同的遗传基础,所以双相障碍被称为“天才病”也有一定的相关证据支持。然而,“天才”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过度美化双相障碍,从而给患者带来新的心理负担。

今年是“双相情感障碍日”被引入国内的第十年,陈俊这些年也在努力通过科普让公众了解这种疾病,减少社会对它的污名化,减少患者本身的病耻感。在他看来,社会的理解和家庭的支持正是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走向正常生活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