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国庆
听两个老人说事,都与手机有关。
春日,我们在家门口休闲角逗留。一位老大妈见我爱人手上的毛衣,说她现在手机少碰,也腾出手来打毛衣了。她俩讨论起花样的织法,甚为热烈。大妈说,这几年玩手机竟成了自己的手艺活,费时又费精神,觉得不能一直那样,遂找出闲置已久的棒针,定了小目标,重拾编织生活。
几乎同时,我曾经的邻居许老发微信告知“各位亲:由于我的视力和颈椎退变的缘故,所以今天开始不玩手机了,敬请谅解”。这位“80后”长者,玩手机玩得很溜,拍照P图、做视频、发微信都拿手。往常,每日一问候,每天朋友圈“九宫格”。时间一长,看他朋友圈并留言,也成了身边不少人的习惯……不过,他又补充,“我保持克制,不玩手机,在朋友圈每月玩一次,证明我还是大家的朋友”。
两位老者,以不同的方式修正生活习惯。其所言所行,虽非标准答案,倒也似一滴新雨,自有清明在其中。
其一,调适之中有达观。两位长者的共通之处,是从日常不经意的习惯中察觉问题,主动改变。而且,把作出的改变说与身边人,坦率之中表达自己寻求健康生活的心境。这是一种自我理解,也主动联通着他人的理解。
其二,节制之中有出口。“定了小目标,重拾编织生活”“在朋友圈每月玩一次,证明我还是大家的朋友”,是他们决意淡化手机依赖所选择的“精神出口”,有情有趣。没有无奈,却是办法。
今天的手机,当然是我们天天一起的朋友。与这位“朋友”相处,能在此过程里头靠近健康、文明、绿色,也应该是一种追求。“人机关系”面前,很多习惯须习得。我们是否要多想想、多学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