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报名
“你永远不知道,一本书在什么时候会改变你的一生。”
现代人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在学者张新颖的阅读体验中,他借里尔克的书信告诉我们不必急于求成,“不算、不数,像树木那样的成熟”,借《杨柳风》分享家园与远游的意义,借《小王子》学习爱与被爱。被帕慕克誉为“世界上读书最多的那个人”,大卫·丹穆若什说,“倾心吧,读者,你将心生喜悦。”在直播、短视频、AI产品等新潮流冲击下,有人疑思阅读和学习的意义,作家韩浩月相信“阅读改变未来”是一种信仰。
一本书就是一个起点,通往些微或重大改变的自己。在阅读中,抵达山海,获得与星空对视的广袤与宁静。举办了八年的新民晚报夜光杯市民读书会,愿意陪伴你,一起悦读,悦心,悦人。
——编者
4·23世界读书日
夜光杯市民读书会
4月19日,市民读书会进川北社区——今天,我们读鲁迅,这是2024年夜光杯市民读书会“品质生活系列”首场活动。紧接着,23日和27日两场活动,欢迎大家来聚。
听沈嘉禄聊美食散文
王瑜明
今年,新民晚报将举办系列以“品质生活”为总主题的夜光杯市民读书会。4月23日下午1时30分,夜光杯市民读书会邀请中国作协会员、美食评论家沈嘉禄在上海书城(福州路465号)六楼小剧场,为读者讲述美食散文的阅读与写作,现场互动有神秘礼包。
“美食家”陆文夫说:“美食之道是大道。”沈嘉禄从小说创作开始走上文坛,后又涉及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后来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兴趣,继而又在读者和编辑的要求下,开始写美食散文。
尽管美食写作消耗了沈嘉禄不少时间与精力,但也帮助他在小说创作上积累生活与感情。经常有年轻美食家请教他如何写好美食文章,在沈嘉禄看来,写好美食文章的钥匙,就是写出真实感情。沈嘉禄笔下的美食文章,每一篇都是朴素平实的生活散文,他常说,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要怀有感恩之心、惜物之心、谦卑之心,这样,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
4月23日,在新民晚报夜光杯携手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营销中心)举办的“书读芬芳 缘系你我”——2024年“国缘四开上海市场”夜光杯市民读书会上,国缘品牌方将送出神秘大礼包,读者可现场品尝国缘四开酒,参与者也有机会获赠夜光杯文萃。
报名方式:扫码后留言,请注明“423市民读书会”并留下姓名、电话、参加人数,得到回复确认后,视为报名成功。请务必留下电话以便联络。
郑辛遥“智慧快餐”与阅读相遇
舒文
4月27日,夜光杯市民读书会将在艺术书坊举办“世界读书日,智慧快餐——与阅读相遇!”主题漫画展,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漫画家郑辛遥与新民晚报原高级记者、作家唐宁为读者分享生活的智慧,阅读的快乐。
“智慧快餐”是漫画家郑辛遥自1992年10月起,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开设的漫画专栏,与读者一周一会,一题一画,已连载逾31年。郑辛遥的漫画简洁,寥寥几笔,却传神、有味。他是生活的观察家、人心的解读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提炼成一则则生活哲理。他讲的人情世故充满了上海人的小幽默和大智慧,这道“智慧快餐”是正宗的小品大作。他的漫画有创意,个人风格鲜明,有很强的标识度和持久鲜活的生命力,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成为海派漫画乃至上海文化的品牌之一。如今,这些作品还会在“夜光杯”微信公众号上与大家定期见面。
4月27日14时,在艺术书坊(福州路424号)三楼,分享互动结束后,还将为读者签售。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深阅读
韩浩月
2024年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各地各种读书活动颇多,在这一热点的背后,也伴随着对于阅读的种种担忧。这是个阅读新观点不断诞生的时代,“阅读还能不能改变未来?”这样的疑问,此时如浮云一样飘在很多人心头。
社交媒体、直播网站、短视频平台,愈加使人们的时间碎片化,而ChatGPT、Sora等AI产品的齐齐登场,也让人明显感觉到大家在加速告别旧时代,阅读和学习的意义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冲击与压力,当信息与知识可以通过技术形式打包分发给每个人的眼睛与大脑时,寒窗苦读包括终身阅读,也都在由厚重开始变得轻飘。
在新潮流的强大冲击下,人们开始在观念上作出让步,认为哪怕从短视频中能够获得有益的信息,也算是“深阅读”的一种。有人反对这一说法,但如果在这个时代,再坚持青灯黄卷、朝经暮史、潜精研思、皓首穷经,自己都难免觉得不对劲。
在阅读的变迁上,不是一眨眼就横跨几个时代,而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数年之前,在读书与看电影之间,很多人都还认为读书更接近于深阅读,而看电影因为有饮料、爆米花、吃饭等行为的伴随,被认为注意力被稀释了。如果一个人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不吃东西不看手机不走神溜号,就会被认为具备深阅读能力,毕竟,专注两个小时的时间,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深阅读概念里,时间的长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时间的长度,又具体分为,读者投入的总计时长,还有文艺作品的自身篇幅,唯有两者的长度相加,才能够形成有深度的互动,带来有益的、长期的成长,把信息与知识,逐渐转化为文化与智慧。
与其说我们担忧深阅读的匮乏,不如说是我们害怕头脑中逐渐失去自我意识,沦为被机器掌控的“工具”,深阅读在积累文化与智慧的同时,也养成情感的丰富与细腻,这是生而为人主要可与机器、科技、智能所抗衡的东西,人的劳动与职位可以被智能取代,但人的感受与表达如果也被取代了,这确实令人难以接受。
因此,在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深阅读,是一个躲避不过去的话题。在体育比赛时,评论员常用到一个说法,“运动员阅读比赛的能力”。你看,足球运动员在踢球的时候,都需要“阅读比赛”,对全场,对敌我双方的人员跑动情况,对足球行进方向,场上的瞬息万变等等,都要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样考验心智,能够深阅读的运动员,总会掌控比赛,成为焦点。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能不能像比赛中的运动员那样,既能一目了然看到全局,又可以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这决定了阅读的效率与层次。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把握住所获取的信息要点与知识精髓,并良好地运用起来,决定着深阅读能否在自己身上形成良性且开放的循环,那些在巨大变化中,可以找到深阅读方式方法的人,总还是会能领先一步。
如同“相信未来”一样,相信“阅读改变未来”,不仅是一种理想主义,更是一种信仰,贴近它的唯一方法,是不拒绝新兴事物的同时,也秉持自己坚持认为正确的方法。新与旧,快与慢,长与短,这些矛盾的事物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不会停止,但置身其中的我们,只要坚持深度感受和思考,就可以抓到火花,燃出智慧的篝火。
48篇随笔,56部作品,张新颖30年迷恋记
为什么读经典?《迷恋记》是一册外国文学阅读随笔,48篇文章,论及王尔德、阿赫玛托娃、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本雅明、卡尔维诺等经典作家。随笔从1991年延续至2021年,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清晰呈现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不求甚解”却仍然“长期迷恋”的私人阅读史。这是一本读书人写的书,书写了阅读那些给他滋养的书籍之后的感怀。
新版新增十篇。张新颖连缀起一个个奇妙的阅读瞬间,我们不仅能够跟随他的脚步走进经典,领悟他如何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更能够和他一起且读且行,感知这位阅读者的生命本身,在与经典的相遇与会意中,逐渐成熟与开阔。
书中无数个文学细节袭来,捕捉纳博科夫、卡尔维诺、里尔克等名家不经意间绽放的生命姿态;示范一种读书方法,把经典蕴藏的信息读出来,读到当下的世界里来,读到自己身上来。(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丹燕新作《阿玉》:记录女性祖辈的命运,探寻爱的教育
《阿玉》是作家陈丹燕的非虚构作品,记录女性祖辈的真实命运,探寻爱与独立的艰难平衡。
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嫁人生子的阿玉,一生都被困在家庭里,为家人付出自己的全部,将三代子女抚养成人。没有独立的职业、终生都在厨房里忙碌的她,却用柔软的内心教会了陈丹燕等人爱的能力,让他们最终也能成为被爱护佑的人。
在阿玉身上,陈丹燕看到一种强大的爱的能力。她用自己的所有给予他人爱,也敢于在病痛中全力要求他人的爱,更能将这种爱的能力传递给每一个受她照顾的人,让大家都成为愿意付出爱、善于接受爱、敢于要求爱的人。通过阿玉的故事反观自身,陈丹燕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因职业而独立的我们,可能像依赖于家庭的阿玉那样付出爱,并且教会他人爱吗?
1914年,阿玉出生在广西平乐大街上的一栋旧砖木房里。1932年,阿玉十八岁,母亲因霍乱去世,父亲为避债离家,她从此靠自己的一双手和一根钩针谋生,将大弟弟莲生(陈丹燕父亲)和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健生抚养长大。
1956年,阿玉和分别多年的弟弟莲生重逢,住进莲生家。她先后照料两代人一共五个孩子长大,其中就有陈丹燕和她的女儿陈太阳。在陈丹燕看来,正是因为阿玉一日日的伴随,才让这个家族的孩子认识到,“爱”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
2010年,陈丹燕在父亲莲生回忆录的指引下,回到广西平乐探寻祖迹,终于将阿玉的前半生拼凑完整,真正认识了阿玉这个人。可没过几个月,在上海缠绵病榻七周之久的阿玉,就在那年中秋节的清晨,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陈丹燕自此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告别,写下了这部满含爱与思念的作品。(山东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