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8日 星期日
寒烈:“网文创作鼓励我站起来” 今天,谁还在埋首图书馆? 上海“演艺新空间”年度焕新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04-24

今天,谁还在埋首图书馆?

徐家汇书院(见上图,记者王凯 摄)

城市里的图书馆,是一个充满了智慧、情感和探索的奇妙世界。刚刚发布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显示,去年,上海市书刊流通量近6000万册次,有“跑馆达人”去了77家图书馆,有38404名读者使用了分布在全市89个位置的城市书房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去图书馆?谁还在图书馆埋首?

专业阅读

徐家汇书院(见上图,记者王凯 摄)开馆一年就接待了近200万人次的读者,据馆长房芸芳观察,日常来书院的读者基本由四类人组成:“有固定阅读习惯的老读者大概占三成,把这里当作办公和学习场所的年轻人占三成,旅游参观者三成,剩下一成就是家长带孩子。”

对于专业阅读者而言,图书馆里的藏书,永远是核心。专注于绘画工作的吴杰,每年至少投入好几万元用于买书,微信朋友圈里还“隐藏”着几个书商专事为他挑选书籍,但吴杰依然每个月至少来一次徐家汇书院,来了就直奔位于二楼的艺术书架。“这里的进口画册都比较新,有一些若是在书店里看到想翻阅一下,还需要营业员拿着手套打开给你看。”

上海图书馆淮海馆典藏文献阅览室,常年坐满了专业阅读者。大学里就读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小刘出于研究需要,着重翻看馆藏的保存本,“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就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宝库。”

潜心阅读

虽然是工作日,昨日的上海图书馆淮海馆里读者却特别多,专业服务中心参考借阅部吴悦告诉记者,日常这里的人流一般在每天4000人次。

在徐家汇书院新开辟的巴金书房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小井能够安安静静地一次看完一整本书,这也是平日里选择“微信读书”比较多的她来图书馆的原因之一。今天,小井手里拿的是日本作家鹫田清一的作品《古怪的身体》,“这本书我五年前就看到过简介,没想到今天一来就看到了它。我一定要把它看完再回家。”

从上海某高校退休的教师周先生一年365天中倒有200天在上海图书馆淮海馆。年近八旬的他觉得上图“太方便了”。因为家中书实在太多太乱,“有时候想到要某本书,得爬进书堆里去寻,一个礼拜过去还未必寻得着。上海图书馆上新快,热点问题的解读很快就有书出来。”

借阅了一大摞托福词汇书的徐女士匆匆而过,她从上图借这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用标准化考试促进自学,“有些书以前不了解,在图书馆发现了它,一见如故,再收入囊中也不迟。”

随时阅读

城市里新开的24小时书房是属于年轻人的社交场域,也是图书馆时间的额外补充。

宝山区图书馆打造的宝山大场城家人才公寓共享书房是一个24小时自助阅读空间。书房面积约200平方米,包括文史类管理类藏书5000余册。共享书房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借还,还接入了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许多年轻人通勤时间比较长,到家都晚上八九点了。而我们的共享书房人最多的时候恰恰就是9点到午夜12点。还有一个时间段就是早晨6点到9点之间,会有年轻人来此早读。”原子社区CEO陈璐介绍。

在徐家汇书院门外的24小时长廊上,也会有一盏灯、一架子书、一排沙发椅留给驻足的人,用阅读温暖一个个夜归人。

图书馆里,传递知识是无声的,影响力是深远的。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