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苒苒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消费现象:花钱雇人来监督自己。这种服务的购买者,大多都是“拖延症患者”。有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青年学生有拖延习惯。网络平台上有个“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成员数量超22万。
更有不少人将拖延症与之前火热的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人格测试联系在一起简单归类:J人大多目的性较强,一板一眼,喜欢有计划、有条理的世界,能按时完成任务;而P人好奇心、适应性强,灵活、随意、开放,容易有拖延症。J-P维度其实是四个维度中的最后一个,适应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J是Judgment即判断;P指Perception即感知。当P人遇上拖延症,仿佛一切都找到了理由,更加“摆烂”将拖延症自嘲成一种“绝症”。
人人都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其实,拖延症的出现和流行,与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有了更大弹性,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创造性工作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相对应地,劳动时间更难预计。它是对新环境下劳动模式不断转变的生动反映。有时,甚至是过于自律产生的愧疚感。人们担忧拖延症,或许也有积极的一面——越是完美主义,越是对自己期待和要求高,会越重视拖延症。换言之,拖延症可能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和自我监督。
不过,拖延症的确是一个人缺乏时间意识的表现,缺乏的不只是时间认知的能力,还有时间监控和按照时间节奏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如果总感觉做事提不起劲,或者凡事都轻易放弃,甚至将凡事拖拉归咎于MBTI的归类,心安理得“享受”拖延,那可能是比拖延症更严重的情况——“懒惰”和“消极”。
人格类型学如同盲人摸象,恪守单一的视角或理论,就容易一叶障目。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积极高效地安排好学习、工作和生活,P人也可以战胜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