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4日 星期二
神采飞扬 青春中国 会送花的小狗 悉尼桌布挽歌 花与书的环球旅行 想起工人作家胡万春 庄客
第13版:夜光杯 2024-05-09

想起工人作家胡万春

丁旭光

每当我读日本著名山水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画作《白桦林》时,总是感到似曾相识。“五一”前夕,踏青归来,突然想起上世纪曾风靡上海文坛的工人作家胡万春,想起他家中墙上的那幅油画,同时心生遗憾——他在1998年5月9日辞世,还不到70岁。

1994年“五一”前夕的一个下午,在《立功竞赛》杂志编辑王仁华的牵线和陪同下,我们赴香花桥路胡万春的居处,拜访了他。胡万春在书房接待了我们。仿红木的大书橱和大书桌对面,是一张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胡万春的大照片。一侧,是一只不小的保险箱。

“这是西湖龙井,新茶。”胡万春端着托盘,托盘上,是三只茶杯。在茶香中,我们开始了互动。

1954年,25岁的胡万春以短篇小说《骨肉》登上文坛。《骨肉》以工人的立场和视角,讲述了抗日战争前后资本家放高利贷剥削工人的故事。因《骨肉》而一举成名的胡万春,陆续在各大刊物上发表文章达数百万字,出版小说、电影、话剧、理论等二十几部。1957年,《骨肉》荣获世界青年联欢节文学奖。

胡万春的个人经历富有传奇性:1956年,弃工从文;1965年,弃文从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下海经商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而胡万春在1985年,弃文从商。

一次,上海作家协会一批会员外出采风,途中,有一位语出尖锐:“老胡,你的作品曾经教育过整整一代人。你写的《骨肉》反映旧社会工人受压迫受剥削造成骨肉分离的悲惨生活,我读了很感动。如今,你却成了资本家,你让我相信过去的你?还是相信今天的你?”胡万春认为这位的观念仍停留在“穷革命”“富变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的旧概念上。他当年写《骨肉》,是揭露旧社会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不合理的分配关系和矛盾。

胡万春之所以成为那位眼中的“资本家”,是因为开了两家书店。为了给一些作家排忧解难,胡万春先后拿出14万元人民币,在上海开了两家书店,很快为一百多位作家和学者代销包销了他们自己难以处理的书。虽然两家书店并没有为胡万春带来利润,但他却非常高兴。有记者采访胡万春:“你开书店的资金是做生意赚的吗?”“不,都是稿费收入。”

从1950年到1965年,胡万春的稿费收入达六位数,在那个年代可谓天价。新时期以来,胡万春的稿费继续在上海的作家中领先。他每一部作品的印数都很高。而且,几乎每一部都可以拿三到四次稿费:发表一次、出书一次,改编成影视作品一次,有的作品还在国外出版。

既然不赢利,为何还要开两家书店呢?胡万春说:“如果十一亿中国人都只看娱乐性、趣味性方面的书,国民文化素质将大大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愿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胡万春为我们续茶时,我的视线转到对面的墙上。墙上是一幅油画。画面上,些许伐木工人在曙光升起的时候,在淡淡的饮烟中,踏着积雪,走向白桦林的深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