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刻舟求剑(藏书票) 书趣味 理想餐桌 十八岁 一个时代的传奇 心灵故乡
第13版:夜光杯 2024-05-17

一个时代的传奇

俞晓夫

德高望重的汪观清先生乃是当今一代宗师,也是我的尊师,我小学二三年级吧,他就专程来徐汇区少年宫美术班,为我们授课,记得他当时着一身皮夹克,眉清目秀,风华正茂。不过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老朋友关系,经常在一起,为自己的文史馆献计献策,出去疗养、考察、采风。如今他老人家也是高寿,94岁还腰板笔直,待人接物依然谈笑风生,麾下人马齐整,我也最多是个副将。记得当时,贺友直先生在他晚年的那一二十年里显得特别红火,策划张罗的就是汪先生。这里面除了他们两位老先生之间结下的、一辈子的深厚交情以外,我主要说的是汪先生的公信力特别强,继而引申开来在组织能力上、策划上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在这里就一定会说到汪先生和红色文化题材的创作上,确实汪先生的后期基本上除了自己创作外,在组织红色题材的创作上亲力亲为,硕果累累。我要说的是汪先生的代表作,长篇连环画《红日》,我是要强调它的学术价值,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贺友直的《山乡巨变》一样,要细品慢酌,要给它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定位。

首先是战争场面具有独步天下的创造性,也许后无来者:冲锋陷阵气氛惨烈但不乱,极有章法。行军赶路应该是划一。但因通过作者生动本性的不断闪现,而没有半点枯燥。休整调养,沂蒙山边区军民鱼水的生活情趣,解放区的一股新气象被作者丝丝入扣地刻画出来,看得出作者深入生活下过极大的功夫。

其次是人物刻画:从战士到最高首长及中层连长指导员,都一一区分得很开,特别是最高首长的造型,我特别欣赏,那种略带矜持的睿智,不凡但又克制的气度,可以看出汪先生在人物设计上对军事人员具备独有深度和洞悉能力,不可替代。我是学习了,在这里鞠个躬。

第三是画法。好像是专门为《红日》找出来的一种画法,独家经营,再无二致,就像刘汉画的《红旗谱》,绝了。汪先生的这个画法我当时在临摹他老先生《红日》作品时,研究过,有点黑白木刻的概括,很适合画战争的路坑,壕堑,在国画里我临过大家刘文西先生的《祖孙四代》,发现有些互相影响吧。不过汪先生在《红日》后半部的画法渐渐走回去了,冗长的创作本身不容易,看得出作者心路历程的波动。

说过了汪先生的《红日》,还要说说我个人感受颇深的汪先生的《十二把椅子》和《一件怪事》。《十二把椅子》是我少年时代画画的一盏小小的明灯,照亮了我的心灵,开启了我的心智,当时我通过汪先生生花妙笔,第一次见到了中国连环画里外国味道最足的一本连环画,可以想见当年的青年汪先生是感受过“十里洋场”的,同时也让我对外国文学有了最初的向往,对幽默有了最初的体验。

至于《一件怪事》,是在汪先生的《红日》之后的一件小作品,如果单从技艺发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似乎比《红日》画得更好,也许是《红日》的余威还在,或也许是《红日》成功后的一种满足,看得出作者心情特别好,所以人会特别放松,于是乎作画状态会极佳,好像休闲得很,随便动动手就是杰作。首先我认为这本书的封面,当时是市面上连环画里画得最亮的,很洋派,调子是粉绿颜色,这在连环画封面里是难得一见,加上一张画得很像自己的外国少年,炯炯而有灵气,当时,我想也没想,立马完成临摹。里面的每页则画得更好,将画《红日》好不容易形成的表达方法,现成地拿来更挥洒自如,达到炉火纯青。对汪先生我就写这些,其实还有很多可写,比如“汪牛”、他的国画山水长卷、他的大型创作,包括和贺友直先生合作的大型创作《大世界》等等,因为和我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就省略了。总而言之,汪先生是我们这个火红时代的一个传奇,祝汪观清先生继续他的好势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