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吉狄马加 温柔的吟唱者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 2024-05-19

吉狄马加 温柔的吟唱者

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作品

扫码看视频

◆ 沈琦华

诗人吉狄马加出生于彝族人家庭。他说,彝人的名字一般是父子连名,他的全名叫吉狄·略且·马加拉格。

吉狄马加在川西南大凉山的峡谷里出生和长大。吉狄马加说他在成为诗人之前,首先是一个彝族人。

作家李洱看到吉狄马加这样的诗句:“有人失落过身份,而我没有,我的名字叫吉狄马加,我曾这样背诵过族谱,吉狄、吉姆、吉日、阿伙,瓦史、各各、木体、牛牛”,感觉犹如触电。

昨日起,“简约去繁,拙朴归一”——吉狄马加诗歌书法绘画展在上海朵云艺术馆举行。这次,吉狄马加不仅能让观众看到他的诗歌,更能看到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诗书画,花甲之年的吉狄马加用各种艺术手法,温柔地吟唱,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深情。

1

身份

黑夜里我是北斗七星,

白天又回到了部族的土地。

幸运让我抓住了燃烧的松明,

你看我把生和死都已照亮。

我握住了语言的盐,

犹如触电。

——吉狄马加《不朽者》

彝族盛产诗人和歌手。

中国有56个民族,彝族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之一,彝文还是一种与汉字同源的古老文字。《梅葛》《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查姆》被称作彝族四大史诗,像这样的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彝族有很多很多。不仅如此,彝族还有很多抒情长诗,其数量之众,世界罕见。

在彝族古老的谚语中,诗歌被称为“语言中的盐巴”。吉狄马加说,彝族人对诗歌的尊崇和热爱是与生俱来的。的确如此,诗歌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彝族的先辈几乎都是用它来书写自己的历史和思想。

吉狄马加整日里在彝族浓厚的诗歌文化中耳濡目染,诗歌浸润了他的灵魂和思想,弥漫在他的意识深处。吉狄马加说,“故乡就是源头,不仅是我们身份的源头,也是诗意栖居的地方。”

吉狄马加曾说过自己写诗的无数理由,其中有三条令人难以忘怀:

“我写诗,是因为我在九岁时,由于不懂事打了我的妹妹,现在想起来还异常惭愧。”

“我写诗,是因为希望它具有彝族人的感情和色彩,同时又希望它属于大家。”

“我写诗,是因为我只要听见故乡的歌谣,就会两眼含满泪水。”

1978年,17岁的吉狄马加走出大凉山,去了成都,在西南民族学院读中文系。“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吉狄马加说,“我开始思考人的生存状况,思考我们的国家、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进行的历史选择和历史创造。”

吉狄马加写了很多诗,198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初恋的歌》,获得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这一奖项后来演变成了鲁迅文学奖。那年吉狄马加25岁,与其同时获奖的有诗人绿原等。之后便是组诗《自画像及其他》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诗歌奖最高奖。

这个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青年,因其诗中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独属于彝人的丰富感情和色彩,引起众人的关注。吉狄马加,可谓年少成名。

2017年,是中国新诗诞生100周年。是年8月,吉狄马加前往英国,获颁了剑桥大学“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在获奖致答词中,吉狄马加提到了自己故乡的金沙江。他说在彝语中金沙江被称为“阿合诺依”,意思是黑色幽深的河流。“这条伟大的河流,它蜿蜒流淌在高山峡谷之间,就像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灵魂,它发出的经久不息的声音,其实就是这片土地上所有生命凝聚而成的合唱。朋友们,而我的诗歌,只不过是这一动人的合唱中一个小小的音符,而我作为一个诗人,也只是这个合唱团中一个真挚的歌手。”

此时,吉狄马加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年轻的诗人,双脚站在大凉山的土地上,温柔的目光却已投向整个世界。

2

温度

我写诗,是因为我的忧虑超过了我的欢乐。

我写诗,是因为我想分清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

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哪怕是对一个小小的部落做深刻的理解,它也是会有人类性的,我对此深信不疑。

我写诗,是因为在现代文明和古老传统的反差中,我们灵魂的阵痛是任何一个所谓文明人永远无法体会得到的。

——吉狄马加《一种声音》

在吉狄马加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温度。过去,现在,未来。俄罗斯诗人叶夫图申科认为吉狄马加“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是一位温柔的吟唱者”,追忆过去时,满怀怀恋;面对现实时,充满深情;想象未来时,饱含希望。

吉狄马加的内心是温柔的,正是这种温柔让他尊重故土、尊重个体、尊重万事万物;正是这种温柔令他对家园的流失悲伤,对地球的过度开发担忧,对现代性对人性的吞噬愤懑。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吉狄马加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他为藏族人民在面对苦难与离别时的独特信仰而深深感动。地震过去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晚上,吉狄马加走到玉树的嘉那嘛呢石经城。吉狄马加一直记得那个夜晚——

“天空群星灿烂,很远处好像有白塔在慢慢上升,群山好像慢慢变得透明,野外的牦牛都像水晶一样。这个时候,我告诉自己,要写一首《嘉那嘛呢石上的星空》献给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爱和生命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吉狄马加回到帐篷用两个小时写了初稿,第二天四点就起床,又用了三个小时把这首诗完成。

吉狄马加相信,“诗歌永远是黑暗中的火把,是为我们擦去眼泪和悲伤的那一双温柔的手。”

吉狄马加更是把这种温度带到了他的书法和绘画创作中。

对于书法,吉狄马加是有童子功的。吉狄马加少年时,受一位中学老师的影响,逐渐喜欢上书法。那位老师是名南下干部,他先是参加了刘邓大军,后来到了四川凉山。吉狄马加一直向他学习。

对于书法,吉狄马加力求做到“人书合一”,这样的作品观者才能“感同身受”。吉狄马加以苏东坡的《寒食帖》为例,书者彼时的心境,就在这寥寥几字中。“人书合一”的作品,观者可以在其中体味作者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

“此次展览的书法作品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创作的诗句。它们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我对艺术的个人理解。我希冀通过书法艺术,与公众或者书法爱好者实现精神上的沟通。之所以做这次诗歌书法绘画作品展,是因为我想通过书法寻觅到一些知音,与他们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找到共鸣。”

3

视野

伟大的高度,

才会有绝对的孤寂。

——吉狄马加《鹰的诞生和死亡》

吉狄马加很骄傲,在他手上催生了青海湖诗歌节,并让这个诗歌节成为全世界七大国际诗歌节之一。

吉狄马加有着超乎常人的国际视野。他说,当下的中国诗歌,是世界诗歌版图里最为活跃的一个板块,而诗歌对于今天的世界而言,是一种能真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不同信仰的精神创造。

2001年,吉狄马加在《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表文章《寻找另一种声音》,记录了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世界级作家和作品。

普希金是吉狄马加的启蒙者,这位俄罗斯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良知给了他强烈的震撼,灌溉了他的诗人梦想。而非洲裔黑人作家和非洲本土黑人作家则给予他最多的心灵共振,改变了他对文学价值的判断。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则为吉狄马加探究彝民族历史、神话和传说带来启示。早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这部作品就深深触动了吉狄马加。藏族作家扎西达娃常与他讨论拉丁美洲文学给彼此带来的新鲜感受,为这些作品超越地域局限,具有更广阔的全人类的视野感到震撼。

这个名叫吉狄马加的诗人野心勃勃:“一定要把自己的文学标杆的制定放在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在中国。”

国际视野让诗人有了大格局,广泛涉猎给诗歌增添了新厚度。吉狄马加的诗歌褪去青涩,不断拓展表达疆域,除了反复提到家乡的土地、彝族的同胞外,也逐步深化了他的人文情怀与世界主题。诗人西川说:“对吉狄马加来说,家乡和远方毗邻而在。”

吉狄马加的视野是宽广的。本次大展策展人、画家杨佴旻写道:“拿起画笔的吉狄马加是立体的,他作品的色彩变得更加神秘和深沉;他艺术精神的密度及其高度,得到了充分的扩张;他情感的强度在书写和诗歌中得以交织;他核心意象的词语在色与线与不可知的断句中舞蹈。他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心,为其艺术确立了一个新的高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