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活态传承” 常演常新 AI作品和艺术家创作 谁才是“真身”? Z世代唱出属于他们的青春
第5版:文体新闻 2024-06-10

AI作品和艺术家创作 谁才是“真身”?

转瞬之间,人工智能(AI)技术的触角已无处不在。如果“请”AI与插画师同题创作,观看者能否分辨出谁是“真身”?日前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的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二十周年学生作品展上,四个展厅的作品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基于人脑创意的艺术和人工智能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当作辅助工具

一号展厅内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两两并列的屏幕上循环滚动着学生基于同一个主题,分别以人工创作和AI创作的插画作品。《三峡好人》《罗刹海市》《丹麦女孩》……每一个主题都会出现两幅乍看之下颇为相似的画面,细瞧则能感受到两幅作品在细节刻画、想象力充沛度及偶发性上的差距仍十分明显。主办方在屏幕下方用淡淡的字迹标注上了哪件是“原作”哪件出自AI之手,观者的答案与“正确答案”几乎完全一致。

据指导教师陈澜介绍,通过深度学习绘画风格、图像识别、关键词提供等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海量的图像数据,并生成出具有艺术性的插画作品。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产出大量的作品,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算法和参数设置来模拟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作品。绘画的笔若与人工智能交汇在某一个艺术家未曾考虑到的点上,可能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但是,插画艺术的魅力正是源于插画家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而这些无法被算法所取代。我们更应该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辅助工具,而非取代人类创造力的工具。”

融合半真半假

在二楼展厅,展出了一部AI与摄影师共同创造的半真半假的“摄影史”。这个名为《旁边》的作品,从网络上选取了摄影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如罗伯特·卡帕、辛迪·谢尔曼、森山大道等等的代表性作品,用PHOTOSHOP AI创成式填充工具把画面拉宽至2比1,延伸出原画面之外的场景:为巴黎迷雾中的夜景添出了数棵树木,为一群围观街头美女的意大利男人添出了背后的剧院建筑,为农田里丰收的南瓜添出了一堆南瓜碎片……“旁边”的出现,改变了经典名作原先的构图,也改变了观看的焦点。

作者姚荣故意使用网络下载清晰度不够高的作品,而AI生成的“旁边”环境中,却连每一片树叶的颜色浓淡都合理清晰,所以只要稍作仔细观察,便会感觉到人类的手工感和机器的极端理性泾渭分明。

灵感无法取代

或许,人类今天拥有的大部分工作能力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人性特质,原始的生命冲动、欲望和需求,瞬间激发的灵感闪现,人类特有的情感和爱,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人类也终将因此得以保持尊严与人性的光芒。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将会给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大学需要帮助学生具备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能力,给学生播下一粒成长的种子。”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