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富
“巴蜀鬼才”魏明伦谢世,文坛永存!怀悼念追思之情,述些与他交往的事儿。
1986年,魏明伦创作的川剧《潘金莲》到上海瑞金剧场献演,一票难求。他们一行住在美琪大戏院招待所。我在四川驻沪办工作,前去探望。问:近年戏曲不景气,而《潘》却大受欢迎,尤其是中青年观众,为何?复:当代年轻人除了不喜欢戏曲形式,还不喜欢戏曲内容,因其观念太陈腐,我们应主动去适应,大胆打破框框,有意识地采用电影、话剧、评弹等表现手法,先把青年吸引过来,诱其“上瘾”……真知灼见,当下戏曲“回春”,当有魏明伦开先河之一功!
应自贡市政府邀请,1989年4月,我陪同上海新闻界人士前往采访。时任自贡川剧团编剧的魏明伦招待观看其新作《夕照祁山》,当时社会上对此剧存有争议,上海来客则齐赞赏,《文汇报》即发图片新闻见报。该剧后来荣获第12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魏老师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中畅叙并用午餐。他夹着香烟很随意地开腔:“春秋无义战,三国多混战,谁是正派谁是反派?代代流传,喜闻乐见,各取所需。芸芸众生,需要人格精神的灵光庇护,汲取人格神的大智慧,化为老百姓的小聪明……”听得大家点头频笑。魏夫人丁老师忙着掌勺,川味真赞,几近光盘。合影乃雍和所摄,人人满意。
“道富兄/惠存/魏明伦/2002年11月25日/上海”,这是他赠我《巴山鬼话》(上海人民出版社)扉页上所书,其时,魏明伦夫妇应邀来沪,宿天平宾馆。那天魏来电:明上午他已允上海电视台做访谈节目,约在就近的衡山公园内,请我有空同往。在公园幽静一隅,主持人刘凝与魏明伦对谈,我则与丁老师在稍远处聊家常。她讲:全家迁成都后,各方面都得到关照,两个儿子工作安排妥,一个也在文化系统工作;他么只管写书,其他啥子事都是我包干,不过他也很关心我,常常自责无力帮我减负降压……我感慨:你是川戏中的“帮腔”,必不可少的贤内助呵!访谈毕,我“访谈”魏老师。魏老师有多少藏书?“自幼无钱才唱戏,哪有盈余去买书?藏书楼是公家或朋友们的,只有借书证是我的。这就迫使我下死功夫背书,若不记牢,书乘黄鹤去矣。”你认为读书的要领是什么?“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是死书,悟性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然而单凭悟性,没记性就没库存,是皮包公司;没韧性就建不成大仓,是短途小贩;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幽默而睿智,获益匪浅。
看魏明伦老友、知名画家邱笑秋发来到灵堂沉痛吊唁的照片,他俩是何等情长谊深呵!想及那年在成都欢聚,魏说:“六十年代正是困难时期,笑秋在内江我在自贡,他两口子正耍朋友来自贡,还是到我家中吃的饭,有一大盆鳝鱼哟,当时多金贵呀!所以,笑秋你得拿一幅画来还。”笑秋忙接:“要得要得!”我至今清晰记得那生动有趣的情景,文末说这段佳话,足证“鬼才”的人情味有多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