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帆
万学书老师最大的辨识度,是身材小巧。聊天时也大大方方地说:“王九龄说我是‘袖珍夫人’。”说完羞涩一笑,眼睛里满是甜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安徽文艺界,王九龄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1965年春天,白衣飘飘的他,率领安徽省艺校的一批优秀师生离开省城合肥,一路向南,越过长江,渐入秘境。秀美古朴的江南,烟岚自山腰间缥缈升起,大片的油菜花争先恐后地怒放。这摄人心魄的景致,也许正预示着新诞生的徽州文工团日后的欣欣向荣。
伉俪情深,一路同行。王九龄是徽州文工团团长,万学书是徽州文工团声乐队老师。
在单位里,王九龄的做派不像搞文艺的人,因为关怀着每一个团员,事无巨细,倒像一个知冷暖的大家长。以团为家,事业心强,人们亲切地叫他“大老王”。1969年,“大老王”带领徽州文工团上演了整场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全省产生了轰动效应,由此开始增添管弦乐队,陆续招收了几批学员。70年代中期,排练出不是样板戏的舞剧《沂蒙颂》,进入鼎盛时期。屯溪这座清寂小城的气度和境界顿时直上云霄。
皖南人民十分欢喜“大老王”。他们不知道的是:他巨大身躯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丁香个头的女性,他的贤内助——是她,坚韧无比地承担起家庭里的一切事务……
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徽州文工团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1979年,大部分团员离开了那里。杨梅山二道岭的徽州文工团旧址,也于1984年改建成徽州地区文化广播干校。
2009年仲春,深圳的木棉花正在满城怒放,似血红的夕阳。4月6日,“大老王”病逝于深圳北大医院。瘦骨嶙峋的万学书老师大脑一片麻木,75岁的她只能远渡重洋,和女儿在精神上彼此取暖。如今在底特律养老公寓安享晚年的万学书老师,耳畔经常响起屯溪杨梅山二道岭上杜鹃的悲啼。
今天,91岁的她,像一条洄游的鱼,纵横四海后,万里归来。客居沪上的75岁学生李承磊为她接风和饯行,82岁的老同事成城为她弹钢琴伴奏,67岁的老部下吴春华为她翩翩起舞助兴……
明天她又要远行。让我们在这短暂的重逢里高歌一曲又一曲吧,让所有的追忆似水年华,都能在歌声中找到寄宿之地。歌声也许会提醒:这一世,是无所谓故乡和异乡的,只要我们一直在追逐光亮,一直在朝着幸福彼岸顽强泅渡……
祝母亲一样慈祥的老师永远健康,不管身处何方,每一天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