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声”入人心,厚植红色基因 把优质医疗“带土移植”到青海 “万无一失”还不够 我们要“绝无一失”
第4版:要闻 2024-07-08

“万无一失”还不够 我们要“绝无一失”

——国家电投上海核工院堆芯设计所副所长张迪的故事

张迪(左二)与同事在公司科普展厅

若每小时100多吨蒸汽输入三层楼高的“胶囊”内,安全壳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国家电投上海核工院堆芯设计所副所长张迪带领团队将20页的试验大纲扩充至200多页,顺利完成了“国和一号”(大型先进压水堆CAP1400)重大专项验证试验。

作为学科带头人,张迪带领核电厂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及安全分析团队承担了非能动系列三代核电厂、紧凑式小堆、供热堆等新型反应堆型号研发和事故分析任务,为完成三代核电自主化国家使命、推动核能技术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攻克“无人区”

2007年,张迪进入上海核工院开始硕士研究生学习时,正值AP1000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阶段,“国和一号”的堆芯设计和主回路系统已具雏形,但作为包容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安全壳系统迟迟未开展设计。由于外方公司一再拖延不提供专用分析软件,安全壳容量论证成为制约“国和一号”概念设计定型的卡关因素。

为了攻克“无人区”,张迪的硕士论文选题最终确定为《大型先进压水堆非能动安全壳传热特性研究》。在获得外方公司技转软件后,她第一时间针对“国和一号”安全壳结构初步方案开展全新建模,对事故后安全壳响应以及相关系统的行为特性开展深入研究,并开展了大量特殊现象研究和敏感性分析,为“国和一号”概念设计阶段安全壳相关设计方案定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国和一号”)是国家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试验课题是三大非能动安全系统验证试验之一。张迪带领团队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科学决策,提出目标任务并完成了国际首个具备比例模拟安全壳系统瞬态性能能力的综合性能试验等6个试验项目,开展近700个工况试验,充分支撑了“国和一号”的容量定型和安全验证。

同时,张迪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开展穹顶雨滴效应试验和高压附板试验,自主开发局部损失率预测模型,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组织开展多个核电设计专用分析软件开发和验证确认,支持我国首个自主化子通道分析程序获得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认可。

不让风险变问题

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影响核电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张迪的风险识别意识非常强,始终坚持‘不让风险变问题’的工作方法。她的口头禅是:‘万无一失’远远不够,我们要做到‘绝无一失’,提前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上海核工院堆芯设计所热工水力室副主任工程师王国栋介绍。为了验证蒸汽喷放阶段对安全壳产生哪些影响,张迪带领团队设计了一个三层楼高的“胶囊”——一座直径5米、高9米的安全壳,若每小时100多吨蒸汽喷入安全壳内,会发生什么反应?

在试验前,张迪带领团队做试验前预分析,将原本20页的试验大纲扩充至200多页;在台架建安和试验开展的关键时期,张迪带领课题组成员分别驻守在上海、山东、北京、陕西、河南等各个试验现场,第一时间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的解决;开展完备的试验数据分析评价,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最佳估算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深化课题研究,促成试验成果转化,有力支撑工程设计。

十余年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张迪从核电小兵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带头人,先后斩获了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等殊荣。本报记者 杨玉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