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
上周,上海正式出梅。今年的梅雨和酷暑“无缝连接”,出了“蒸笼”就进“烤炉”,沉浸式体验盛夏的酷热,实在让人吃不消。一位朋友开玩笑说:这几天的上海,走在大马路上都能“蒸发”了。这不,今天,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又拉响了。
在上海,夏季霸占了一年里三分之一的时光。不仅如此,夏天似乎变得越来越“热”情。上海的夏天好像越来越长了,气温也总爱往高处蹦跶:以前,人们提到高温,好像总徘徊在35℃的高温线上下;现在,超过37℃酷暑线的气温也频繁出现。
其实,刚过去的梅雨,也刷新了人们对“黄梅天”的认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梅雨的面貌也变了。现代的梅雨,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人类活动正令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梅雨带来的影响更加显著。今年的“暴力梅”不仅让人们找回了梅雨不停的记忆,更刷新了人们对梅雨量的惊讶程度。
当高温、暴雨频繁出现在全球各地,越来越让人们意识到,气候变化已是现实的存在,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于我们,“出梅即高温”不再仅仅是季节转换的信号,更变成了人类面对自然挑战的一个缩影。
人类的行动需要坚定、有力,更要耐心和毅力。减排、植树、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从个体改变生活方式,到政府推动政策制定,从提高公众意识到达成国际合作,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气候变化需要被纳入社会发展全局中,只有探寻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决方案,才能找到一条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