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和谐”成色换来“平安”底色 从“3”到“3+N”解纷“朋友圈”再扩大
第3版:要闻 2024-07-11

“和谐”成色换来“平安”底色

潘高峰

上海首创的“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全市推广至今,已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3.8万余起,群众回访满意率超过95%。

惊人成效的背后,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不是一出“独角戏”,而是一场“大合唱”。

从最初警方单打独斗,到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再到检察院、法院、市场监管、民政、教育、住建、卫健等多个部门,以及220余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共同参与……“三所联动”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不仅让调处矛盾纠纷的效果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过程,反过来也推动着更多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投身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人口密集、诉求多元、矛盾琐碎。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各类矛盾纠纷已经从过去简单的“一因一果”,发展为“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各类民事、经济、行政等矛盾纠纷,形成原因不同、生成过程复杂,有时甚至相互交织,增大了矛盾调解难度。

另一方面,随着市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诉求也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很多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十分复杂,已超出普通民警和调解员的调解能力范畴。这正是“三所联动”诞生的初衷——坚持“法治思维”,引入律师甚至法官等法律专业人士,让市民感受“法在身边”,不仅能让纠纷调处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兼顾情理与法理,也能让确需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矛盾及时分流,减少无谓争执和不理智行为。

随着“三所联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不断推广,“3+N”升级版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要知道,专业性是“三所联动”的特色,随着“应用场景”不断增多,矛盾纠纷双方肯定会有更专业、更细分、更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婚介领域的矛盾,民政部门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医疗领域的纠纷,卫健部门的调处肯定更有说服力;就业领域的争议,劳动仲裁部门的判断应该更为权威。

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门本身就是矛盾纠纷产生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它们参与联动调处,有助于及时发现那些带有普遍性、行业性的风险苗头,把“个案智慧”变成“类案经验”,实现“抓前端、治未病”的源头治理。

“三所联动”朋友圈不断扩大,也让矛盾纠纷从发现到解决的机制更加闭环。比如,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与青少年帮扶教育相结合,与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相衔接,充分发挥公益慈善、心理咨询等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减少矛盾复发。

近年来,随着平安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上海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连续多年实现命案全破、抢案全破,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案件,也全部做到“即发即破”。在这种背景下,矛盾纠纷已成为社会平安的主要威胁,一些矛盾纠纷如果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成为引发各类伤害案件的主因,成为个人极端行为的重要诱因。据警方统计,“三所联动”机制推广升级以来,上海因矛盾纠纷引发的严重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和谐”成色换来了“平安”底色。

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座人民城市将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更多的人民内部矛盾止于毫末、解于未发,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